閩南語改台語「新三不」!楊渡:台獨的文化霸凌 

圖為總統賴清德在21日民進黨全代會全程以台語致詞。圖/中央社
圖為總統賴清德在21日民進黨全代會全程以台語致詞。圖/中央社

民進黨立委陳培瑜6月時的場質詢,以及台語團體日前聲明提到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演講時曾使用「台語」稱呼台灣人的母語,使得教育部近日預告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預告期為60天。該項正名引發批判,作家楊渡今天(27日)在臉書以〈閩南語改台語 台獨的文化霸凌〉為題發文表示,這是台獨的文化霸凌,不符合學術分類、改變不了任何事,更重要的是也不尊重台灣的其他族群。

楊渡說,教育部主管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將正名為「台灣台語」考試。文化部也已要求各機關,全面檢討修正對外使用國家語言名稱,優先使用台灣台語等。此事已引起學界的嘩然,特別是語言學界,深恐讓台灣變成一個學術上的孤島,鬧成國際笑話,讓人感到丟臉極了。正在此際,賴清德總統日前參加民進黨全代會時也全程使用閩南語致詞,並強調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引發議論。

楊渡說,如果說,「台語」是一個社會上通俗使用的說法,大家都沒有話講。但是如果要做為「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的正式名稱,這將涉及到語言學的分類方法,就必須依照語言學的學術標準正確使用,才具有認證的意義。否則只有台灣自認的台語,在國際上無人知道你意何所指,那就毫無意義。

楊渡表示,就國際語言體系來分類,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亞非語系、南島語系、剛果語系、日本語系、西班牙語系等等,共39個語系。每個語系之間,又有內部的不同分類。例如漢藏語系再細分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等。這樣的分類方式有其科學依據,也就是國際學術界所公認的一種語系的分類方式。漢語在漢藏語系之下,其中又包含漢語、藏語、緬語、彝語等,分布在中國大陸、港澳、台灣、緬甸、不丹、尼泊爾、印度、新加坡等這整個廣大的地區。

而漢語裡,再細分才有閩南語。在2007年的國際認證的語種代號編制中,國際標準化組織將漢語拆分為13種不能互相溝通的「語言」:閩東語、閩中語、閩北語、閩南語、晉語、官話、莆仙語、徽語、贛語、客家話、湘語、吳語、粵語。

做了這麼多解釋就是想說明,在國際語言分類的基礎上,教育部所做的「閩南語認證」會被國際學界擺在什麼位置,它應該如何被認知,然後取得認證者才知道它所具備的定位,以及未來的作用。然後,我們就會發現,教育部被一個根本沒有學術基礎的立委,用一篇不知所云的質詢,牽著鼻子走,用一個科技界演講者隨口說出的話語,來逼迫教育部去修改應有嚴格定義的學術認證,這是多麼荒謬而無知的事!立委無知可以原諒,但教育部與文化部跟著起舞,這是何其可悲、自甘沉淪的文化教育!

楊渡坦言,事實上,就算改名叫「台灣台語」也改變不了什麼事。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講「台語」不一定就對台獨意識有任何幫助。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多少台灣知識分子為了對抗日本人的同化政策,刻意在民間用「台語」教授古文經典。無政府主義劇作家張維賢為了提高戲劇中使用閩南語的準確與雅言,特地請《台灣通史》作者連雅堂去講課,專授《台灣語典》,即從台灣俗語去溯源它所源出的漢唐雅言,有些可追溯到詩經、楚辭。這是第一本研究台灣語源的開山之作,其典雅的中華文化底蘊,與今日那些只憑口語就去找拼音字寫的所謂台語專家,實在不可以道里計。

楊渡說,要言之,台灣語所承載的文化底蘊恰恰好是古老河洛文化的傳承,抗日的台灣知識分子要以此跟日本的皇民化政策對抗,與台獨所意欲標榜的政治意識,又恰是相反的,那麼,改為「台灣台語」又有什麼意義呢?

楊渡指出,即使從歷史語言學的層面來看,也是說不過去的。台灣的語言構成是原住民族的南島語族、移民而來的閩南人、客家人、潮汕人等,再加上1949年遷徙而來的全中國百萬軍民文人所共同構成。而現在還要加上百萬餘人的新住民。他們為台灣帶來新的語言、生活與文化,那是多元包容的開放社會的根基。把閩南語獨尊為「台灣台語」那不僅是一種「河洛沙文主義」,更是對其他族群的歧視。

楊渡反問,關鍵是我們要讓台灣走向什麼樣的未來:是走向多元開放包容的社會;還是一個台獨政治意識形態獨裁的沙文主義社會?是走向國際學術知識共享的開放世界;還是一個封閉鎖國的愚民社會?這才是對台灣未來及下一代影響最深遠的核心。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