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3-1】區桂芝新書搶先看!暢談108課綱中消失的古文大家

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接受本報專訪,暢談新書《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的寫作過程。圖/簡立欣攝
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接受本報專訪,暢談新書《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的寫作過程。圖/簡立欣攝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新書《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近日上架,本周五(7日)下午將於台北國際書展舉行新書發表會。區桂芝接受本報專訪,暢談她前年年底「爆紅」,沉澱一年後,針對108課綱提出的「補課」。

教改30年,中學教材中的古文從60篇狂刪濫減到只剩區區15篇,餘下的少數文章失去脈絡、不成經綸,讓有志之士焦慮不已。2023年12月,區桂芝一席演說痛罵「108課綱是無恥課綱」,短時間內引發海內外華人高度關注,她也從一位低調的中學教師搖身一變成為「網紅」。

區桂芝表示,當時就有出版社問她想不想出書,不過,一來那時她手上沒有作品,二來她認為自己是「被迫」出名,但既然已經出名,她希望是用於為教育發聲,細水長流,因此不想倉促出書,此事也就暫時擱置。

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新書《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新書《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出書動機:回顧1年來成果

 

之後的一年中,區桂芝到各地包括海外演講、受訪,自己也開了節目,覺得累積了一些成果,去年11月她詢問出版社是否還有興趣出書?出版社給予肯定回覆,雙方開始針對文章架構多次溝通。

區桂芝說,當時出版社提出靈魂拷問:「你最在意國文課本少了甚麼?」她表示,最在意一是課本刪掉許多文學大家;另一是教改30年以來,品德教育不斷被弱化,尤其108課綱把文化教材都拿掉。最後決定將本書分為「那些漸漸消失的文學大家」、「身心安頓的生命追求」等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那些漸漸消失的文學大家」,區桂芝共列舉6位作者及其作品,包括: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范仲淹〈岳陽樓記〉、顧炎武〈廉恥〉、連橫〈台灣通史序〉、不讀歷史不懂辛棄疾、王羲之〈蘭亭集序〉。其中,前4篇是區桂芝在「爆紅」短講中提到課本刪除的文章。

此外,〈蘭亭集序〉牽涉到書法史,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集會風氣,文章本身是文人對生死的思考,背景是東漢以來的時代變遷,建安年間又發生疫情、戰亂等,人們對生命無常有很深感觸,這是從古詩十九首就有的關懷。

至於會寫辛棄疾,區桂芝說,是因為那時上課剛好在上辛棄疾,她挑選〈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做補充教材,談送別堂弟的心情。特別的是,辛棄疾一口氣鋪排了李陵送別蘇武、王昭君永別故土等幾個歷史上的告別「名場面」,以做為對照。學生卻說,辛棄疾會不會太誇張了?只不過是跟堂弟告別嘛。

學生缺歷史根柢 讀不懂辛棄疾

區桂芝說,學生的反應讓她很意外,她後來想到,應該是學生們不知道「靖康恥,猶未雪」,對於靖康之恥的了解非常表淺,所以他們不了解:辛棄疾送走的不只是堂弟,送走的更是理念相同的伙伴,送走的是一生難以實現的理想。沒有歷史根柢的孩子,的確不易懂,所以區桂芝覺得自己必須要寫下來。

區桂芝說,《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第一部分介紹文學家其人以及代表作的文本,文學性比較強,適合高中生;第二部分是攸關做人處事、品德教育,用字比較淺白,國中、國小就可以自己看。

區桂芝說,她非常感謝出版社願意在大環境不容易的情況下出版此書,也十分感佩出版社致力盡社會責任的心意。期待本書是一個試水溫之作,希望能有機會,將還沒「補到」的課再補完。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