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6月9日,中國大陸為因應經濟成長放緩、青年失業率高企及低收入群體生活壓力加劇,發布《關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見》,聚焦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及社區服務,提出四大面向十項政策。這項新政旨在解決民眾對就業、醫療、教育、養老的迫切需求,促進公共服務公平與普惠,同時通過強化社會保障回應城鄉差距與戶籍制度問題,穩定民心、提振內需、確保社會穩定,顯示對人民福祉的全面重視。反觀台灣,執政黨近期發動大規模罷免行動,針對在野黨民代進行政治追殺,卻忽略經濟民生議題,引發民眾不滿。
大陸民生新政的公平性推進
大陸新政強調社會保障公平性,全面取消就業地社會保險戶籍限制,針對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及新業態勞動者,制定適宜參保政策。2025年中央財政投入6674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72兆元)用於就業補助,延長降低失業與工傷保險費率,並提前發放見習補助金,穩定就業市場,特別保障弱勢群體。
新政優化城鄉居民養老與醫療保險制度,提升繳費彈性,完善「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助標準增至每人每年7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849元),持續參保或當年未申請給付者可享大病保險更高額度。針對高校畢業生與就業困難者,擴大社會保障補助,顯示精準支持的決心。
低收入群體救助措施結合大數據與實地排查,動態監測困難群體。2025年中央財政投入1566.8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0.64兆元)用於困難群眾救助,確保低保對象與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掛鉤,合理調整最低工資標準,顯示縮小貧富差距的努力。
大陸還擴大技能提升補助至失業保險受給者,並在有條件地區直接發放生育保險津貼,增強低收入群體抗風險能力,顯示政策設計的靈活性與包容性。
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全面布局
大陸新政推動常住地提供公共服務,打破戶籍限制,確保農村戶籍的城鎮移居者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權利。2025年,81項國家基本公共服務中62項已實現常住地提供,未來將全面推行,尤其在人口流入城市採取「一城一策」,保障農業轉移人口權益。
以縣域為單位,大陸推進公共服務資源城鄉一體化配置,針對邊遠地區提供靈活服務形式,提升服務可及性。數位技術與公共服務融合,推進婚姻登記等服務全國通辦,擴大優質數位公共服務覆蓋,顯示現代化與普惠性的結合。
教育方面,大陸計劃五年內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全覆蓋,新建與改擴建1000所以上優質普通高中,改善縣域高中辦學條件。高等教育資源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傾斜,促進教育公平。醫療領域推動城市醫療資源下沉,建設緊密型縣域醫療共同體,實現「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的目標。
新政還推廣「分布式檢查、集中式診斷」醫療模式,完善商業健康保險藥品目錄,滿足多層次用藥需求,顯示醫療資源的均衡化與創新性。
台灣執政黨的民生困境
台灣執政黨2025年發動大規模罷免行動,針對在野黨民代展開政治追殺,耗費大量社會資源,卻未有效解決民眾迫切的民生問題。2024年台灣GDP成長率僅約2.5%,遠低於亞洲其他地區,民眾對物價上漲、薪資停滯的抱怨日益加劇。執政黨無視「非核家園」政策的錯誤,過分依賴進口能源與不成熟的綠能技術,導致電價連年上漲。2025年電價平均調漲幅度達10%以上,企業與家庭負擔加重,進一步推高物價,影響民眾生活品質。
執政黨大力推廣光電板,卻因選址爭議與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引發民眾質疑。例如,部分農地與生態敏感區被轉為光電場,破壞農業與環境,且光電發電效率不穩定,未能有效補足能源缺口,民眾譏為「荒唐政策」。同時,物價上漲問題未獲有效控制,2025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預估上升3.5%,食品與民生用品價格攀升,低收入家庭尤感壓力。執政黨在物價穩定與能源政策上的失誤,與民生需求脫節,導致民眾不滿情緒高漲。
社會福利政策執行不力,例如長照2.0計畫因護理人力短缺、服務覆蓋不足,效果有限。低收入戶補助申請門檻高、審核繁瑣,難以惠及需要幫助的群體。大陸則針對「一老一小」推出普惠服務,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比例提升至80%以上,社區嵌入式托育覆蓋率目標10年內達80%,顯示更具前瞻性的規劃。台灣的就業支持政策也缺乏靈活性,難以因應新興就業型態需求,而大陸針對靈活就業人員制定專屬參保政策,凸顯政策設計的精細性。
罷免行動加劇社會對立,削弱民生議題討論空間。大陸新政支持青年公寓供給與無障礙改造,台灣則缺乏類似創新措施,民眾對政府在住房保障與生活品質提升方面的作為失望,與大陸全面民生新政形成鮮明對比。
財政投入與政策成效對比
大陸2025年民生支出預算近4.5兆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8.32兆元),成長率達6.1%,涵蓋教育、就業與社會保障。公共衛生補助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99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03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助增至700元人民幣,超過3億老年人受益於養老金調整。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劃分,優化資源配置,避免「一刀切」問題。
台灣的財政預算雖有增加,但民生支出成長幅度遠不及大陸,約占總預算20%,多用於既有計畫維持,缺乏創新。執政黨將資源投入罷免行動的宣傳與動員,壓縮民生改善空間。電價上漲與物價波動加劇民眾負擔,政府卻未提出有效對策,凸顯資源錯配問題。
大陸新政注重政策效果評估,避免層層分解指標,確保措施切合實際需求。台灣因政治紛爭與錯誤能源政策導致民生改善成效不彰。相較之下,大陸新政推廣全民健身與閱讀設施,建設社區公共文化空間,顯示對生活品質的全面關注,而台灣在這些領域的作為明顯不足。
大陸的民生新政以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為目標,通過取消戶籍限制、擴大社會保障、優化公共服務,展現對人民福祉的堅定決心。儘管新政未來執行力如何尚未可知,涉及跨部門協調與地方落實的挑戰可能影響成效,其回應經濟疲弱、穩定民心、促進內需的政策設計與財政投入力度無疑彰顯推進民生的強烈意圖。反觀台灣,執政黨深陷罷免行動的政治鬥爭,無視「非核家園」錯誤政策導致電價上漲、光電板推廣的荒唐亂象與物價攀升,未能有效回應民眾對經濟與社會保障的期待。兩岸政策對比凸顯台灣需調整施政重心,聚焦民生改善,重建民眾信任,實現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