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行政安全部周一(14日)宣布,為緩解民生物價壓力,將迅速發放「民生復甦消費券」(민생회복 소비쿠폰을),並與金融委員會、全國市郡區長協會、9家商業銀行(包括KakaoBank、TossBank)及金融科技公司(Naver Pay、Kakao Pay)簽署業務合作協議。該協議旨在明確各機構職責,確保消費券順利發放。
綜合《KBS News》與《每日經濟新聞》(매일일보)報導,根據協議,行政安全部負責制定整體計畫、分配預算及建置業務管理系統;地方政府負責確保發放管道、處理民眾申訴及財務結算;金融機構則透過信用卡、簽帳卡等管道向民眾發放消費券。此外,為保護個人隱私,各機構將簽署《個人資料處理與委託書》,確保僅在必要範圍內使用最少個人資訊。
行政安全部地方財政經濟室長韓順基表示:「相關機構的合作與分工至關重要,我們將持續與地方政府及民間機構溝通,確保消費券成為經濟復甦的助力」。首批消費券將於下周一(21日)起至9月12日接受申請(包括線上方式),民眾可選擇以信用卡、簽帳卡、預付卡或地方愛心商品券形式領取。預計9月將再發放第二波消費券。
根據韓國當局公布的「民生復甦消費券」計畫,韓國公民可分二階段領取消費券。第一階段(2025年7月21日至9月12日)全體國民人均可領取15萬韓圜(約台幣3180元),低收入群體(次貧困階層)可領取30萬韓圜(約台幣6360元),基礎生活保障受領者可領取40萬韓圜(約台幣8490元),部分地區(如首爾市)最高可達45萬韓圜(約台幣9558元)。第二階段(2025年9月22日至10月31日)針對全國90%的人口,額外發放10萬韓圜(約台幣2124元)。
由於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對等關稅,以及持續多日的氣候異常,包括熱浪與暴雨,韓國正面臨強大的通脹壓力。據韓國統計廳周一公布的最新數據,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2%,為2個月來首次重返2%區間。物價上漲主要由加工食品及水產品帶動,加工食品價格年增4.6%,創2023年11月以來最大漲幅,對整體物價貢獻0.39個百分點。麵包(6.4%)、咖啡(12.4%)、火腿及培根(8.1%)價格顯著上漲,連總統李在明提及的泡麵價格也上漲6.9%,為21個月來最高。水產品價格則年增7.4%,其中鯖魚(16.1%)、黃花魚(10.6%)及魷魚(6.3%)漲幅尤為明顯。
更令人擔憂的是,近期暴熱與「乾旱梅雨」氣候加劇農產品價格上漲壓力,被稱作「熱浪通膨」(폭염 인플레이션)。蔬菜與水果因高溫導致收成銳減及病蟲害影響,供應不穩,價格飆升。過去經驗顯示,2018年酷暑期間,萵苣、菠菜、蘿蔔、胡蘿蔔等蔬菜價格年增率達雙位數,西瓜(38.1%)、桃子(28.8%)及香瓜(25.8%)等水果價格也大幅上漲。
2024年同樣因高溫,9月白菜漲幅達53.6%,12月蘿蔔飆升98.4%,梨子(7月154.6%)、柿子(8月56.4%)及柑橘(6月57.5%)價格均顯著攀升。
韓國《中央日報》報導,近期西瓜價格因暴熱與乾旱持續飆升,平均每顆西瓜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約30%,部分市場甚至達到每公斤5000韓元(約台幣120元)。白菜、蘿蔔等泡菜原料價格也上漲20%至40%,加重民眾生活負擔。
首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安東賢表示,雖然整體物價漲幅接近目標,但日常必需品的價格上漲讓民眾體感通脹更為嚴重。政府計劃透過消費券緩解壓力,但專家警告,氣候異常可能長期推高農產品價格,需進一步完善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