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再提台灣:可望與美達協議 但高關稅仍難免 川普重塑全球供應鏈

紐約時報報導,台灣與美關稅談判預料8月1日前可望達成協議,但台恐仍避免不了15%至20%的高關稅。如此關稅必然對台灣產業造成嚴重影響。圖為陽明海運7月9日行駛於基隆港。圖/中央社
紐約時報報導,台灣與美關稅談判預料8月1日前可望達成協議,但台恐仍避免不了15%至20%的高關稅。如此關稅必然對台灣產業造成嚴重影響。圖為陽明海運7月9日行駛於基隆港。圖/中央社

美國總統川普全球貿易戰,台灣也在這波驚濤駭浪中,雖然積極與華府談判,可望8月1日前達成貿易協議,但《紐約時報》最新專文再提台灣說,就算協議達成,台灣與其他主要出口國仍不得不接受遠高於以往水準的進口稅率。

《紐時》15日引述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Yale Budget Lab)最新數據指出,美國今年平均有效關稅稅率,已從川普再就任前的2.5%短短半年飆升至16.6%,若8月如期全面徵收新一波關稅,恐將升至20.6%,創下1910年以來超過百年的歷史新高,並遠超當年被指責加劇全球大蕭條的史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

史穆特-霍利法案是在1930年6月17日通過,由當時美國總統胡佛(Herbert Hoover)簽署生效,目的原是為保護美國農業與產業,防止國際競爭在經濟衰退時進一步壓低美國產品價格。法案大幅提高逾2萬項進口產品關稅稅率,成為美國史上最嚴格保護主義關稅法之一。

但當時美國正處於1929年股市崩盤後的經濟跌盪初期,史穆特-霍利法案反加劇全球經濟惡化。許多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加拿大、歐洲各國)對此報復,紛紛對美國商品課徵高關稅。全球貿易量在1929-1934年間銳減約 2/3,被普遍認為是導致並加深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的重要原因之一。

川普政策全面升級 台灣成焦點之一

報導指出,台灣在川普眼中並非一般中小型貿易夥伴,而是深度參與全球供應鏈的高科技重鎮。由於在中美貿易戰後,大量電子、資通訊與半導體訂單曾自中國轉單來台,台灣貿易結構因此對美國更為依賴。據台灣財政部統計,台灣對美出口年額突破800億美元,主力包括晶片、伺服器、資通訊零組件及電動車供應系統。

但川普團隊內部顧問認為,這種「供應鏈移轉」在川普政府看來並未真正改善美國總體貿易逆差,因為許多台灣出口商品仍高度使用中國原料或中間財。美國保守派智庫American Compass顧問迪普拉西多(Mark Diplacido)說,「中國依然是最大問題,但只針對中國課稅無法解決總體逆差,須擴散到他國,包括台灣、墨西哥、越南,才能壓低全盤數據。」

這意味著台灣即使非中美貿易戰第一線,仍無法置身事外。

台有望達協議 避免不了較高關稅

《紐約時報》稱,川普在最近向20-25個主要貿易夥伴發出最後通牒,包括歐盟、日本、印度、墨西哥、巴西、南韓、泰國等國家,要求它們必須在8月1日前簽署符合美國期待的新協議,否則將遭加徵懲罰性高額關稅。報導並未明確指出威脅信是否包括台灣。

儘管如此,台灣政府與駐美代表處已加緊與美方協商,嘗試透過強化軍購、半導體合作、及供應鏈安全對接等手段,換取豁免或較低稅率。報導引述消息人士稱,台灣與日本、印度同樣希望在最後關頭簽下一份「最低限度」協議,避免立即被課上30%至40%的高關稅。

然而,川普白宮內部官員多次強調,他們不認為簽署協議就必須撤銷高關稅,反而視高稅率為談判後長期施壓的結構性工具。《紐時》指出,川普已經在與英國、越南簽署的貿易框架中,刻意保留雙位數關稅作為「新常態」,顯示就算台灣成功避開最高階段關稅威脅,也多半要面對10%到25%的高稅率。

美國經濟數據短暫支撐 川普得以加碼施壓

川普與其國家經濟會議主任哈賽特(Kevin Hassett)近來多次在媒體強調,美國目前消費物價指數(CPI)漲幅仍低於過去十年水準,證明高關稅並未導致全面性通膨。哈賽特甚至說,這也讓川普認為可進一步強硬,因「我們有所有實證資料證明他的看法是對的」。

不過,耶魯大學教授特德斯基(Ernie Tedeschi)警告,家電、電子、家具、汽車零件等類別價格已顯著上漲,這些通常是每年都有跌價的商品,顯示關稅壓力正逐步在消費市場擴散。他說,「關稅需要時間傳導到整體經濟,幾個月後可能看見更全面的價格推升。」

台灣產業界高度戒慎 籌畫因應布局

在台灣,科技產業私下透露已進入沙盤推演模式。報導引述一名大型半導體封裝測試業者主管表示,若美國對台產品關稅最終落在15%至20%,將會顯著衝擊報價與終端需求。他說,「最直接就是美國客戶會要求我們在墨西哥或東歐投資後段組裝,以避免直接進口台灣製品被課稅。」

工具機業者評估,可能需要透過在美國本地設立模組廠,來「最後組裝貼牌」出貨,才能繞開部分高關稅。但這種去全球化的調整短期成本極高,也將牽動就業與技術轉移問題。

此外,台灣金融界與出口導向企業同樣焦慮。由於台灣經濟對出口依賴程度高達GDP近70%,其中對美出口約占總體的14%至16%,任一風吹草動都會在台股與匯市放大反映。

此外,據報導,美國已有聯邦法院開始審理川普政府動用特定貿易法條全面加稅是否合法的行動,最早今秋可能出現限制總統徵收關稅權力裁決。但川普顧問聲稱,即便部分管道被司法擋下,他們仍會另尋其他法源繼續執行關稅政策,只是彈性和範圍恐不如現在。

美國資深貿易律師Kelly Ann Shaw認為,目前看來「高關稅已是川普第二任期經濟戰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未來幾年多數外國產品關稅恐穩定維持在10%到25%之間。她坦言,至少川普執政期間甚至更久,高稅率都將是常態。

台灣政府未雨綢繆 尋求以軍工科技合作換減稅

面對如此態勢,報導稱,台灣經濟部、外交部與駐美代表處正緊密配合,積極釋放台灣在晶片製造、AI及國防科技領域的合作價值,希望說服川普團隊將台灣視為戰略夥伴,從而在關稅談判桌上獲得更多豁免。

據了解,部分美方智庫已向白宮建議,應避免對台灣徵收過高關稅,以免削弱美國在印太的高科技盟友網絡,特別在晶片、軍用通訊設備上,美國對台廠仍高度依賴。

但分析人士提醒,這種地緣政治算盤,未必完全抵銷川普的經濟民族主義。他們認為,未來台灣極可能陷入兩難:在確保與美合作同時,仍需吞下比過去高得多的關稅成本,並付出企業供應鏈重新布局的高額代價。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