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賴清德團結十講    民進黨內軟性疏離

賴清德總統的團結國家十講爭議多,頗有難以為繼之感,圖為第三講「憲政體制」。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賴清德總統的團結國家十講爭議多,頗有難以為繼之感,圖為第三講「憲政體制」。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副教授

賴清德總統發表團結國家⼗講至第四講結束後,因颱風阻礙暫時宣布停擺。理論上,這麼重要涉及歷史敘事、宏觀長遠國族建構及國家治理擘劃,其制定過程應包含廣泛的黨內協商,各派系核⼼⼈物應均有不同程度參與及受諮商,這既是對黨內派系共治多元聲⾳的尊重,也是確保政策能夠有效推動順利的必要步驟。

然近日卻傳出十講係賴總統親自草擬說法,否則不會出現錯誤歷史敘事、考證不周及雜質論說法。果真總統親力親為十講,未能與派系精英、政策幕僚執政團隊合作完成擬訂之,這樣國族建構及國家治理恐陷入一人思維政治框架,如此國家治理恐充滿政治風險。若有派系間協商過程,固然可能致⼗講在某些議題上的表述相對模糊,但卻可以容納不同⽴場。

關於團結十講內容,已引發民進黨內部派系、支持輿論網絡及側翼的爭議。黨內對總統團結十講宣講褒貶不一,前總統陳水扁、前副總統呂秀蓮、前行政院院長謝長廷等黨內大老,皆對大罷免表達意見或疑慮,顯示黨內資深政治領袖認識到團結十講,其後作用力及負面效應頗大,對於助攻大罷免可能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基本上,民進黨各派系在具體政策領域,其⽴場差異尤為明顯。例如,在能源政策上,部分派系強調「⾮核家園」⽬標的堅定不移,⽽另⼀些派系則主張更靈活的能源轉型路徑。在財政政策上,部分派系⽀持擴⼤公共投資與社會福利,⽽另⼀些派系則更強調財政紀律與永續性。在⽂化教育政策上,不同派系對轉型正義推進步伐、國家認同教育⽅向等也存在差異。從政策立場相近性來說,新潮流系成員對⼗講的整體⽀持度較高,高於英派及正國會。

隨著2026年台灣地⽅選舉與2028年總統大選及立法委員選舉的臨近,黨內派系⽴場差異可能進⼀步顯化。各派系將更加關注若⼗講持續宣講,可能轉化為具體政策的過程,以及相關資源與政治資本的分配,如何運用十講作為取得提名權及選舉競爭政策宣傳。在經濟政策領域,新潮流系與地⽅派系之間,主要圍繞在產業⽀持重點與區域發展策略存在張⼒。在社會政策領域,派系之間在福利擴張速度與範圍上有所分歧。在⽂化教育領域,本⼟派與溫和派在國家認同教育與語⾔政策上⽴場不⼀。尤其是在兩岸政策領域,強硬派與務實派對台灣正名、維持現狀及兩岸對話空間,存在明顯差異化。

從⼗講推動過程中的派系權力競逐及路線分歧來看,反映⺠進黨內部政治⽂化變遷。從早期較為理念化、對抗性的派系政治,已轉變成現階段更趨務實與協商化派系共治,各派系更多在具體政策與資源分配展開競爭,⽽⾮純粹意識型態層⾯的原則之爭,派系權力競逐尚不致於造成毀滅性政治災難。

以蔡英文前總統為核心的英系派系,對團結十論評價是表面支持及持保留態度;擔憂團結十講隱含強化賴清德掌握黨中央權威的主張,導致權力過度集中,損害黨內民主機制,進而邊緣化英派及其他派系。民進黨的政治文化在於其開放、多元的黨內討論環境,而團結十論若未進行黨內諮商協調,則可能使黨內決策轉向封閉、集權的模式,從派系共治走向個人領導權集中化、專斷。

團結十講折射出黨內不同派系政治意識型態、路線分歧及權力競逐。英系成員雖未曾在正式場合表示,團結十論未能充分尊重民進黨的多元派系共治傳統,可能導致黨內思想趨於單一化,限制創新能力;但卻在非正式輿論論壇中,質疑雜質說成為政治清算的合理性依據。

另正國會對十論可能提出最直接的批評,認為十論實質上是新潮流系、新賴系擴大權力的工具,試圖通過理論包裝來確立其在黨內的主導地位。質疑團結十論的制定過程,缺乏充分的黨內民主程序,未能廣泛徵求各派系意見,因此不具備真正的代表性與合法性。特別是其龍頭林佳龍從比照五院院長的總統府秘書長降為外交部長,有意競選高雄市長派系成員林岱華、台南市長的陳亭妃皆遭到黨內主流政治勢力排擠。

黨內不少派系成員共同質疑團結十論,是否真正能夠促進黨內團結,還是反而成為加劇派系矛盾的催化劑。觀察目前民進黨執政縣市長,也很少公開表態支持賴清德的十講,如高雄市長陳其邁、台南市長黃偉哲等地方領導。在英系與正國會影響較大的地方黨部,對團結十論的宣講活動參與度明顯較低,一些地方黨部精英甚至表達對團結十論某些論點的保留意見。這種分歧進一步體現民進黨內部派系在路線問題的深層次矛盾。

未來若隨著⼗講後續推進與2026年地⽅選舉臨近,黨內派系競爭互動可能進⼊更為活躍及白熱化的階段。各派系將更關注⼗講理念如何轉化為選舉資源與政治資本,特別是在候選⼈提名、競選資源分配及政策延伸等關鍵環節。賴清德團隊如何在此過程中維持派系平衡、派系共治,既能強化推動政策⼀致性,⼜能兼顧黨內不同派系多元聲⾳,此涉及其領導力考驗及民進黨內部派系整合。

民進黨本身具有一種強烈競爭力共識文化,其黨內派系互動雖有競爭性,但在⾯對外部政治壓⼒時往往能夠形成⼀致對外的局⾯。這種「內部競爭、外部團結」的政治共識及彈性,是⺠進黨⻑期保持政治競爭力的重要機制。派系間雖有權力競逐及路線抉擇爭奪戰,但不會無限上綱到魚死網破,不會試圖完全消滅對方。

賴清德執政後,無論是新潮流或英派、正國會並未直接公開表達激烈或系統性的批評,各派系也獲得不對稱政治權力;然從媒體輿論、內部派系政治立場,仍可窺探各派系在態度上持「保留」、「觀望」與「低調不積極支持」態度,或表面支持、實際冷處理;普遍採「軟性疏離」策略,未公開強烈正面背書,亦不積極助攻。

此為觀察賴清德總統在第四講後暫停之黨內派系,其對十講立場及評估,即是黨內各派系恐難無條件完全支持,從而表現出消極隱晦未公開宣稱方式。賴總統身兼主席在重大關鍵政策上,恐需要諮商黨內派系意見形成共識,避免類似十講倉促上台,最終反而影響大罷免,從而在黨內降低其領導威望及黨員對其信任度。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