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一帶一路」震撼西方:經濟與政治的隱形博弈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中國大陸於2013年推出的「一帶一路」倡議(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透過大規模基礎建設投資促進全球連繫,涵蓋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至今已有151國參與。然而,該倡議不僅為參與國帶來經濟效益,也引發西方國家對其經濟、政治及安全利益的擔憂。本文以日本為例,探討「一帶一路」如何影響西方國家的基礎建設競爭及外交關係,聚焦東亞及太平洋、南亞地區的激烈競爭,並分析大陸援建項目的作用機制。

本研究採用日本的海外基礎建設項目與外交活動數據,運用分期差異法分析138個低收入與中等收入國家在2001至2020年間的資料,揭示「一帶一路」對日本經濟與政治影響的實證結果。研究顯示,大陸的基礎建設擴張,特別是援建項目,對日本的海外項目形成排擠效應,並削弱其與參與國的外交聯繫。

經濟競爭的排擠效應

「一帶一路」倡議改變了全球基礎建設市場格局。大陸投入1.4兆美元的官方融資,遠超OECD國家及多邊組織同期總額。研究顯示,在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日本的海外基礎建設項目因「一帶一路」參與減少約41%,南亞地區下降24%。例如,柬埔寨、泰國、印尼等國的日本項目數量顯著下降,顯示大陸企業在成本與效率上的競爭優勢。

具體而言,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日本項目數量在「一帶一路」參與後七年下降3.36個項目,相當於原有項目數的85%。此排擠效應主要集中於社會基礎設施(如教育、醫療),而非經濟基礎設施(如交通、能源),反映大陸援建項目的針對性影響。

儘管「一帶一路」對日本項目產生顯著排擠效應,其對日本官方發展援助(ODA)的影響卻不明顯。研究顯示,日本ODA承諾金額在參與國中平均下降0.18(對數值),但統計上不顯著。這表明日本在面對大陸競爭時,未能有效調整ODA策略以支持本國企業。

區域差異進一步凸顯影響機制。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因大陸與日本競爭激烈,排擠效應最顯著;南亞地區則因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等旗艦項目,吸引大量大陸投資,壓縮日本市場份額。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影響較小,日本項目數量甚至略增。

外交關係的削弱

「一帶一路」不僅影響經濟競爭,還削弱日本與參與國的外交關係。研究顯示,參與國的政治領袖對日本的訪問次數減少約30%,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下降25%,南亞地區下降52%。例如,巴基斯坦的政治領袖訪問日本次數減少6次,顯示大陸的基礎建設投資促進參與國與大陸的政治聯繫。

這種外交影響與大陸援建項目的策略性使用密切相關。援建項目聚焦教育、醫療等領域,通過文化交流與資金援助增進當地精英對大陸的認同感,改變其外交傾向。

日本政治領袖對參與國的訪問次數未見顯著變化,平均增加0.034次,但統計上不顯著。這顯示日本在外交層面尚未有效應對「一帶一路」的挑戰。日本推出的「高品質基礎設施夥伴關係」強調透明性與高標準,但效果有限,部分因其外交政策更注重長期合作而非短期競爭。

大陸援建項目的關鍵作用

大陸的海外基礎建設項目分為援建與債務融資兩類,前者聚焦社會基礎設施,後者集中於經濟基礎設施。研究顯示,援建項目對日本項目的排擠效應更顯著。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援建項目數量增加4.19個,而債務融資項目僅增0.69個,且統計上不顯著。這表明大陸通過援建項目更有效地影響參與國的經濟與政治取向。

援建項目的政治影響力尤為突出。數據顯示,援建項目與日本項目的負相關性(-0.023,顯著性10%)高於債務融資項目,顯示大陸利用贈款等有利條件,增強其在參與國的外交影響力。例如,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的快速推進,使南亞地區成為大陸投資重心,進一步壓縮日本的市場空間。

大陸援建項目的策略性使用反映其地緣政治目標。通過教育與文化交流項目,大陸促進當地精英對其認同,進而影響參與國的外交政策。相比之下,日本的ODA與領袖訪問對促進本國項目有正面作用,但規模與針對性不足以抗衡大陸攻勢。

「一帶一路」對西方國家的經濟與政治影響深遠。以日本為例,其海外基礎建設項目在東亞及太平洋、南亞地區遭受顯著排擠,外交關係因大陸援建項目的擴張而削弱。研究顯示,大陸通過援建項目有效增強其在參與國的影響力,改變全球基礎建設市場與地緣政治格局。

對日本及其他西方國家而言,應對「一帶一路」的挑戰需更積極的外交與經濟策略。增強ODA的針對性、提升領袖互訪頻率及推廣高品質基礎設施項目,可望在競爭中重新獲得優勢。然而,數據限制與政策差異仍需進一步研究,以全面理解「一帶一路」的長期影響。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