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思平台】消失在制度外的原住民族工藝師

馬見Lahuy.Ipin/新北市議員

一代代來自原鄉部落的族人們,延續著祖輩知識的傳遞方式,將身體當作書寫,將土地當作教材,把織布、雕刻、煮染、製陶融會於日常去實踐。他們的手不只握有技術,更掌握著與語言、土地、信仰交織而成的知識體系。

這些知識未被編入教科書,也少有官方文件記載,卻是真正支撐族群文化的核心。然而,當前文化政策卻多著重文件治理與成果展現,制度與現場的落差,使真正的文化承載者逐步被排除在外。

當政策遇上文化現場的落差

近年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傳習計畫》與原民會《傳統技藝及文化人才培育補助計畫》皆以師徒制為核心,意圖傳承傳統技藝。制度設計雖具文化敏感性,實務上卻仰賴計畫書、預算編列、簡報與審查等流程,對長年以口傳與實作為主的文化耆老而言,難度極高。

許多原住民族工藝師自幼透過非書面、非數位方式習得技藝,不熟悉現代行政流程,常因此卻步。文化實踐者若無法產出合格提案與成果冊,便無法獲得制度認可與資源,形同被拒於政策門外。

數位化與行政語言  隱形的文化排除機制

當文化價值被限縮於「可計數」、「可稽核」的格式時,原本流動性的知識與生命力便被壓縮。文化補助逐漸成為制度內的再分配工具:符合行政邏輯者得以納入,不合制度語言者被排除。

政府長期忽略這項結構性落差,也未提供轉譯或陪伴機制,使文化政策與實踐現場逐步脫節。對真正承載文化的人而言,制度不再是橋梁,而是一道高牆。

表格成牆制度    削弱文化政策的承載力

文化傳承的核心在於人,而非報告。當耆老們逐漸凋零,其承載的語言與儀式知識亦逐步消逝。台灣現行政策仍依賴高門檻的申請制度,選擇以標準化手段處理非標準化的知識實踐。

換言之,文化人若無法以制度語言展現,就難以被辨識、登錄與支持。他們的知識便悄然滑落體制邊緣,最終被排除在文化治理之外。

重建連結:從資料庫開始

文化政策若真欲扶持傳承者,應從理解與關係出發。建立「原住民族文化人才資料庫」,由政府主動協助識別、登錄在地工藝師,是當務之急。

此資料庫應納入語言背景、技藝類別、傳承年資與社群關係,作為政策擬定與資源分配的基礎。透過這樣的系統,文化治理才得以貼近現場,讓政策成為文化實踐的支撐而非門檻。

當制度願意回到文化人的身邊,文化才能延續在台灣土地的社群中,活出真正的生命力。(本文為作者觀點,與啟思民本基金會無關。)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