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全球權力真空警訊:中國能否避開金德爾伯格陷阱?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國際秩序正面臨冷戰後最嚴峻的領導力危機。根據歷史經驗,當既有霸權國家能力衰退而新興大國未能及時補位時,全球公共產品供給將出現斷層,這種現象被學者稱為「金德爾伯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當前中美戰略競爭加劇、俄烏戰爭持續延燒、氣候危機日益惡化,正是檢視此理論的關鍵時刻。本文將透過歷史比較分析,探討國際社會如何避免因領導力真空而陷入全面混亂。

理論框架與歷史鏡鑑

經濟史學家金德爾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1910年10月12日—2003年7月7日)在分析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提出經典論述:當時英國雖已無力維持全球經濟秩序,美國卻拒絕承接領導者角色,導致國際金融體系崩潰、保護主義盛行,最終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舊領導者衰退、新領導者缺席」的結構性矛盾,正是金德爾伯格陷阱的核心內涵。

歷史顯示,國際公共產品(包括開放的貿易體系、穩定的國際貨幣、危機救助機制等)需要強權國家主動提供。當核心國家採取孤立主義政策時,多邊主義制度將逐漸失效。有研究指出,1929至1933年期間全球貿易量暴跌65%,正是因為主要經濟體集體採取「以鄰為壑」的政策。這種歷史教訓在當今時代顯得格外重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22年全球實施進口限制措施金額竟達到創紀錄的1.7兆美元。

當代領導力危機的具體表現

當前國際秩序出現三重領導力赤字:首先在經濟領域,美元霸權體系正面臨挑戰。雖然美元仍是主要國際儲備貨幣,但美國聯準會持續升息政策已引發新興市場債務危機。2023年發展中國家外債規模突破10兆美元,其中65%以美元計價,貨幣政策外溢效應日益顯著。

其次在安全領域,北約東擴與俄羅斯戰略焦慮形成惡性循環。俄烏戰爭爆發後,全球軍費支出創歷史新高,達到2.24兆美元,但區域安全困境反而加劇。與此同時,美國在印太地區強化圍堵中國大陸的戰略布局,使得太平洋兩岸陷入新冷戰疑雲。

最後在非傳統安全領域,氣候變遷因應出現嚴重落差。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目前各國減碳承諾僅能實現2030年所需減排量的30%。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上升1.4攝氏度,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美元,卻缺乏有效的全球協調機制。

中國大陸的戰略選擇與制約

大陸作為新興大國,在填補領導力真空方面面臨歷史性機遇。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機制,大陸已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已達152國,涵蓋全球65%的人口與40%的經濟總量。在氣候治理領域,大陸更承諾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其太陽能光伏組件產量佔全球80%以上。

然而大陸接掌全球領導地位仍面臨三重挑戰:其一是能力與意願的落差。儘管經濟總量已達美國的77%,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美國的六分之一,國內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其二是國際信任赤字,西方國家對大陸的體制與價值觀持續存有疑慮。其三則是制度創新不足,現有國際組織改革進展緩慢,而大陸主導的新機制尚未獲得普遍認可。

多元領導模式的可能路徑

面對金德爾伯格陷阱,學界提出三種可能解方:首先是「集體領導模式」,即通過主要大國協調共同提供公共產品。二十國集團(G20)正是這種思路的體現,但在當前地緣政治對立背景下,其決策效率明顯不足。其次是「區域主義路徑」,例如東協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涵蓋22億人口,已成為全球最大自貿區,這種區域整合或許能為全球治理提供新範式。

最後是「議題聯盟」模式,不同國家在特定領域形成合作機制。例如在數位治理領域,超過70個國家正參與世界貿易組織的電子商務協定談判;在公衛領域,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已匯集全球多國資源共同研發疫苗。這種靈活務實的approach可能更適合當前的碎片化國際體系。

金德爾伯格陷阱的本質是全球治理失靈的預警。歷史顯示,國際領導權的交接從來不是線性過程,往往伴隨劇烈震盪與制度危機。當前世界既不能依賴單一霸權強行維持秩序,也尚未建立有效的多元共治模式。在這段過渡期,大陸的角色尤為關鍵——既需要避免戰略冒進引發體系對抗,也要克服孤立主義傾向積極承擔國際責任。與此同時,國際社會應超越零和思維,建構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架構,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歷史悲劇重演,實現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