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美中匿蹤轟炸機突圍?關鍵是成本戰

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近期,美國空軍的B-2「幽靈」匿蹤轟炸機在挪威外海的演訓當中,成功以高CP值精準炸彈QUICKSINK擊沉退役艦艇,再度引起關注。其實,這並非美國空軍利用B-2擊沉退役艦艇的演練,去(2024)年7月美軍在RIMPAC的演練也曾經演練這樣的戰法。

這樣的演練意味著,原本B-2長期以「核子嚇阻」與「縱深打擊」為主,現在直接被賦予「獵殺」海上大型艦隊的新角色。隨著新一代B-21突襲者(Raider)轟炸機即將規模化部署,美軍的長程打擊力量正逐步轉向能同時對抗中國在台海構築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防禦體系。

然而,北京並未喪失主動權。解放軍近年大幅強化防空與反艦網路,從S-400、紅旗-9B、LY-1雷射武器到艦載米波雷達,試圖打造「無處遁形」的偵測與攔截網。

從B-2到B-21,兩代匿蹤轟炸機的戰略轉型

B-2轟炸機於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首次投入戰鬥,一直是美軍最具象徵性的匿蹤戰略轟炸機。它原本被定位於核子嚇阻與實施「外科手術式」的精準打擊,例如,2025年針對伊朗核設施的「午夜鐵鎚行動」,美軍甚至動用三分之一的B-2機隊(7架B-2及14名飛行員),才完成一次有限的打擊。這說明 B-2 雖然性能先進,但因數量稀少、維護成本較高,往往只能用於一次性、單一重大目標的任務,而無法支撐長期的高強度戰役。也就是說,B-2是一種「高單價、低使用率」的資產,尚無能力持續投入第一島鏈作戰。

但是,即將服役的B-21「襲擊者」則代表另一種資源配置思維。它並不只是「更隱身的B-2」,而是數位化戰場的中樞節點。B-21除能投射核武與傳統打擊,還具備廣泛的網路化能力、戰場管理、電子戰,以及情報、監視與偵察(ISR)功能,甚至可能在未來充當無人機群的空中控制平台。這意味著它將不再只是「攻擊手」,而是能在穿透A2/AD後,在作戰現場進行即時的「資源分配與效率最大化」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B-21不再是「稀有資產」。美國空軍計畫至少採購100架,甚至計畫擴充至145架,將具有相當的規模經濟效應。這種規模化的隱身轟炸機部隊,將使美軍能在第一島鏈內保持長時間的空中存在,為台海衝突當中提供高強度、持續性的反艦與縱深打擊能力,降低單位的作戰成本。

而且在技術上,B-21採用新一代隱身設計,對中國艦載的米波雷達和多層防空系統,B-21能更有效地降低自身雷達截面,更難被發現。同時,它有著更長距離的飛行能力,降低依賴空中加油機的。對亞太這種幅員遼闊、加油機易受威脅的戰場來說,這一點尤為關鍵。

匿蹤轟炸機+低成本反艦武器

B-2匿蹤轟炸機雖然能突破防空網,但它的設計初衷仍在於核子嚇阻與縱深攻擊。理論與實際測試均驗證,B-2可掛載改裝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執行對艦攻擊,但受限於美軍的B2機隊僅有19架,以及高昂的維護成本,它難以成為持續的「艦隊獵殺者」。更關鍵的是,B-2的出勤率有限,每次行動幾乎都要經過精確規劃,難以應付第一島鏈內可能出現的高強度、長期海上拒止戰役。

B-21襲擊者轟炸機將翻轉這一困境。它不僅具備更強的隱身能力與更遠航程,能從關島、澳洲北部甚至夏威夷起飛,還能大量部署,提供持續性的空中壓力。更重要的是,B-21的真正「殺手鐧」在於,能攜帶大量低成本精準武器,特別是QUICKSINK改裝JDAM與JDAM-ER 增程彈。

QUICKSINK計畫由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主導,透過在傳統2000磅JDAM前端加裝成像紅外尋標器,讓炸彈具備末段自導能力。傳統的JDAM只能攻擊固定目標,而QUICKSINK則能在飛行途中主動搜尋、識別並鎖定移動艦船,並在水下引爆造成類似魚雷的毀傷效果。也就是說,即使是B-21在高空投放JDAM,也能有效擊沉大型艦艇。

成本結構更是另一個核心優勢。JDAM套件價格僅2至3萬美元,尋標器單元量產後預期降至約5萬美元。相比之下,一枚AGM-158C LRASM反艦飛彈單價高達300萬美元以上。換言之,一枚LRASM的價格足以換取十多枚QUICKSINK JDAM。這讓美軍能夠在大國衝突中維持「彈藥持久戰」,避免在短期內耗盡高階飛彈。

對台海戰局的衝擊方面,倘若台海爆發衝突,解放軍將依賴龐大的渡海船團與護航艦隊。這些在海上持續暴露的單位,無論防空再嚴密,都難以完全防範來自高空匿蹤轟炸機的多波次攻擊。B-21一旦搭配大量低成本反艦彈藥,美軍就能用相對低廉的代價,不斷消耗並重創解放軍艦隊。

這種「匿蹤轟炸機+低成本彈藥」的組合,實質上建立成本交換優勢,美軍用幾萬美元的炸彈,迫使解放軍數十億美元的航母或運輸艦陷入沉沒風險。即便解放軍能防禦部分攻擊,其必須長期保持高戒備,消耗巨大資源,形成難以持續的戰略壓力。

解放軍渡海的戰略風險

解放軍渡海能力在登陸船艦不足情況下,可能將依賴民用船舶來進行渡海運輸。美國有智庫估計,北京可能徵用數百艘渡輪與貨船,在十天內投送多達30萬兵力跨越台海。近年,中國更發展出大量軍民兩用的大型渡輪,其中部分甚至加裝艙門與坡道,可滿載兩個機械化步兵營的重裝備,被中國媒體稱為「民用版兩棲攻擊艦」,而2016年的《國防交通法》即有規範民用運載工具需貫徹國防需求。

但是,這些民船的弱點同樣明顯,體積龐大、速度有限、缺乏防護。一旦離開港口集結於海上,將成為極易受攻擊的高價值目標。這種將民用船舶納入作戰,相當等於把非核心資產轉為戰略用途,本質上仍是高風險、低保值率的資產動員。

對美軍而言,這正提供一個絕佳的打擊機會。因為「從空中擊沉船艦是最有效率的殺傷方式」。相比潛艇魚雷或水雷,空射武器能在更大範圍、更短時間內摧毀更多目標,且自身(美軍)面對風險相對較低。若B-2/B-21這樣的匿蹤轟炸機能投射大量低成本反艦彈藥,美軍便能在短時間內重創解放軍的兩棲艦隊與後勤船團。

這種打法的戰略意涵不僅在於毀傷效果,更在於成本比。當一枚造價幾萬美元的JDAM 改裝炸彈,能擊沉一艘造價數億美元的驅逐艦,或暫時使其喪失航行能力時,美軍就掌握了「以小搏大、以逸待勞」的優勢。

換句話而言,B-2/B-21匿蹤轟炸機結合低成本反艦武器,美軍可以在台海強化可信的威脅,讓解放軍的決策者知道軍事行動極可能在渡海階段即遭重創,並能以「低廉的飛彈」摧毀中國高成本的軍事資產。結果將迫使北京投入更多資源研發新型防空系統或擴充艦隊,增加中國的財政與軍費負擔。

這象徵美軍仍有能力在「緊要關頭」打擊解放軍船團,為台灣國土防禦爭取空間,對台灣來說,應可進一步應強化與美軍的聯合作戰規劃,確保情報與打擊目標共享,提升美軍匿蹤轟炸機打擊的效率,監測民船的動向與訓練情事來分析解放軍未來動向。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