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重塑社會「信任」資本刻不容緩

大罷免後賴清德總統呼籲休養生息,但受到重創的社會信任短期已難以恢復。圖/中央社
大罷免後賴清德總統呼籲休養生息,但受到重創的社會信任短期已難以恢復。圖/中央社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歷經兩波立法委員大罷免大失敗,以及重啟核三贊成比例較高之後,從賴總統的談話可以發現,其對社會期待的意願有所理解,同時對行政團隊的執政也提出了「四項調整」方向,要求聚焦:「經濟、民生、弱勢、青年」優先順序加以落實,希望朝野之間能夠充分對話溝通,以及加強行政團隊與立法部門之間的互動,似乎顯示賴總統正在順應社會主流民意,藉此重塑其上任一年半載以來仍陷入空轉的政局。

缺乏「信任」造成社會危機

俗云:「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此一期間台灣社會面對的現象是,政府在公共政策規劃執行上愈來愈缺乏「公平與正義」,加上行政官員在行事風格上愈來愈缺乏「廉恥與品德」,讓我們的經濟愈來愈缺乏「前景和繁榮」,進而讓我們的社會愈來愈缺乏「安定與和諧」。這些已逐漸硬化的「痼疾」,其實反映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互動缺乏「信任」所造成的結果。

回顧二次戰後,台灣在極短期間內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其中最為重要的關鍵因素莫過於,在政治菁英卓越領導、勇於任事下,以國家生存發展為願景,其無私之理念讓民眾對公共政策的「信任」,以及在行政官員夙夜匪懈、積極努力下,以民眾幸福安樂為目標,其負責之態度讓民眾對文官體系的「信任」,打造一個頗完整的社會「信任」資本,進而轉化為國家持續進步之力量。

「一中」歧見陷入「統獨」糾葛

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們頗不易建立累積的社會「信任」資本,隨著台灣政治民主不斷喪失。亦即在政治民主之下,政黨經常因「一中」意識型態歧見而陷入「統獨」糾葛;尤其部分政客每逢選舉更是刻意搧風點火,甚至假借「抗中保台」旗幟,不斷撕裂各個群體彼此之間信任,更是讓頗為平靜無波的台灣社會衝突對立頻傳。

此外,則是在經濟開放之下,政黨民意代表因面對民粹壓力而罔顧社會公平正義,尤其在許多涉及民生法案增修過程中縱容部分利益團體橫行介入,讓頗為均富幸福的台灣社會逐漸形塑「一個國家、兩個世界」,進而累積層出不窮的民怨或爆發接二連三之抗爭,造成社會氛圍難以和諧,甚至導致台灣社會結構轉型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政黨惡鬥對立重創社會轉型

很顯然地,近年以來台灣社會所呈現的現象,並非政治民主干擾社會繁榮或經濟開放擴大貧富差距,而是執政領導高層忽略對在野政黨的信任,造成政黨之間幼稚的惡鬥對立,加上無理之杯葛阻擾,讓經濟發展被迫延宕遲滯,讓社會轉型受到重創波及。誠如政治及歷史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Yoshihiro Fukuyama)從政治變遷及歷史盛衰觀察中提出,社會各個群體彼此之間相互信任,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力量,其寓意極為深遠。

面對立法部門「朝小野大」格局,加上政黨之間針對許多議題,例如財政收支劃分、能源配比等領域仍存在著歧見之下,難免呈現激烈交鋒對立,甚至不擇手段抹紅栽贓。在此同時,我們希望執政領導高層、行政官員、朝野政黨、民意代表能夠體認,建立一個完善社會信任資本頗為不易,卻又極易在彈指間瞬間摧毀。畢竟,執政的掌權是一時,社會「信任」資本卻又是國家未來持續進步之基礎。因此,我們更加期待政府能夠以謙卑關懷的態度,瞭解民眾所真正追求的願景,藉此重塑歷經摧殘、頗脆弱的社會「信任」資本,刻不容緩。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