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中東戰場傳出停火的同時,烏克蘭戰場卻再度陷入火海。10月上旬,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了近年最大規模的空襲行動,動用約450架無人機與30餘枚飛彈,重創基輔、哈爾科夫等主要城市的電力與交通設施。烏克蘭全境多處陷入停電狀態,基輔東部區域一度全面斷電。克里姆林宮的戰略顯然是重演過去三個冬季的「能源戰」,在嚴寒來臨前破壞基礎設施,迫使烏國民眾陷入寒冬無暖氣的困境,以削弱社會士氣。
另一方面,烏克蘭並未坐以待斃。軍方出動無人機反擊,攻擊俄境內多處儲油槽與後勤設施。烏軍近年在實戰中快速進化,不僅繼續接受美歐軍援,也已反向向美方提供部分無人機技術。戰爭持續四年,烏克蘭從受援方逐步成為西方防衛體系的重要技術夥伴。
前線戰況尤為慘烈。俄軍採取所謂「三刀放血」戰術:先後奪取羅丁斯克、庫拉霍沃並轟炸E50高速公路,僅72小時內切斷烏軍三條補給線,使七個旅陷入包圍。烏軍彈藥短缺、通信癱瘓,士兵被迫以拖拉機改裝火箭車死守陣地。這種非對稱作戰凸顯俄軍電子戰與無人機優勢,也暴露烏軍後勤崩潰的危機。
同時,頓巴斯東翼的康斯坦丁諾夫卡成為另一個「鋼鐵絞肉機」。俄軍投擲重型航彈,以去工業化的「飽和轟炸」摧毀烏軍長年築起的地道與混凝土陣地。雖然俄方付出高昂代價,但成功迫使烏軍放棄若干陣地。
據俄媒報導,俄軍還襲殺多名英國軍官與北約僱傭兵,顯示西方介入程度持續加深。面對持續惡化的戰局,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對國際和平進程寄予厚望。加薩走廊停火後,他公開表示「一地和平可帶來他地希望」,呼籲美國總統川普與全球領袖以同樣決心推動俄烏和談,但俄方依舊堅持以烏克蘭「投降換和平」為前提。
當加薩迎來停火、全球聚焦中東時,歐洲東線的戰火卻愈演愈烈。俄軍的戰略重心轉向能源與基建破壞,意在拖垮烏克蘭經濟與民心;烏軍則在兵源枯竭中倚重無人機與美援。若西方支援遲滯,烏方恐難支撐至冬季。
總體而言,俄烏戰場已從領土爭奪轉為體力與意志的競賽:俄軍以重型航彈與無人機強攻,烏軍靠防空與科技抗衡;雙方皆在消耗國力與耐心。與加薩的和平形成鮮明對比,烏克蘭的未來仍被炮火籠罩。唯有當主要大國真正投入外交協調、而非軍援競逐時,這場長達四年的戰爭,才可能迎來停火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