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家統計局今(15)日公布,2025年9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3%,顯示物價仍處於疲弱狀態。今年1至9月平均,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1%,呈現溫和通縮格局。分析人士指出,此凸顯對岸的國內需求復甦仍顯疲軟,民眾消費信心不足。
統計局指出,9月物價年減主要受「翹尾因素」與食品價格持續下行所影響,其中豬肉、蛋類、蔬菜等價格普遍下降,是拖低整體物價的主因;不過,非食品項目仍穩步上漲,特別是交通、教育、醫療與服務類支出支撐了整體物價水準。翹尾因素是指上年價格上漲(下降)對本年同比價格指數的滯後(延伸)影響。
若以月比觀察,9月CPI環比小幅上漲0.1%,主要因季節性需求回升與部分食品價格反彈。城市價格幾乎持平,農村上漲0.2%;食品價格月增0.7%,非食品則下滑0.1%。
分析人士說,CPI連續數月低於市場預期,凸顯國內需求復甦仍顯疲軟,民眾的消費信心不足。特別是在房地產與製造業復甦有限的情況下,物價缺乏明顯上升動能。據路透,分析師普遍預期中國全年CPI漲幅將低於官方設定的3%目標,甚至有可能出現零增長或微幅下跌的情況。
其中,食品價格持續下降使整體物價壓力進一步減輕,豬肉價格年減幅度達兩位數,是最主要的拖累項目。反觀非食品部分,如旅遊、交通運輸及居住服務價格仍有小幅上漲,成為抵消下行壓力的重要支撐。
外界認為,通膨偏弱的情勢可能促使決策層持續採取穩增長措施。若未來國內需求仍難明顯回溫,貨幣政策可能進一步放鬆,以穩定物價與市場預期。不過部分學者也提醒,過度寬鬆恐影響人民幣匯率與資本流動,政策仍須保持平衡。
從結構觀察,農村物價降幅大於城市,顯示農產品價格疲軟與交通、物流成本下降對物價產生明顯影響。專家指出,物價下行對農民收入與地方財政構成壓力,若通縮時間拉長,可能削弱消費力與投資信心。
總體而言,9月CPI顯示,大陸通膨動能仍偏弱,食品價格持續下探、需求回升有限。市場關注第四季是否能藉由節慶與政策刺激帶動消費回溫,以避免全年物價走勢進一步滑向通縮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