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國民黨主席改選進入最後倒數72小時,各方民調顯示選情緊繃,真正決定國民黨前途的重任落在33萬多黨員肩上。相對全國1954多萬投票人口,及大約1/3的國民黨基本盤,33萬人實在微不足道,但他們將決定誰會帶領藍營重返執政,成為不可忽視的「關鍵少數」。
國民黨連續3度在總統大選中挫敗,喪失往日光環,主席還要扛責籌措黨務經費,管理協調和輔選等重任;再加上「太陽們」韜光養晦,靜觀大局發展,下任主席基本上被定位為「造王者」或「代理人」,黨主席選舉理應相當和諧、平順。但選戰開打以來火藥味濃厚,各個候選人使出渾身解數,幕後影武者也按捺不住,頻頻出招,殺到刀刀見骨,令黨員無所適從,甚至感到失望。
關鍵少數 決定國民黨前途
以33萬投票人、50%投票率為基準,並考量過去選舉結果,保守預估10萬票就幾乎可穩居主席寶座,新主席將在2026年「九合一」縣市長選舉,和2028年的總統大選中扮演決定性的角色,因此,每張選票的分量遠超過一般選舉。由於國民黨合格黨員中有三分之二屬於超過65歲的高齡層,政治傾向保守,暴露出「黨意」是否能反映「主流民意」,甚至「泛藍」趨勢?
現在要克服這些制度性、結構性的問題,只能寄望各候選人展現無私、無我的胸懷,以國民黨與國家前途為念,爭取黨員認同,而黨員能超越個人好惡、派系或團體影響力,做出客觀、理性判斷。
726、823兩次「大罷免」投票,國民黨31席立委與民眾黨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完勝,「抗中保台」、「反共護台」神主牌失靈,對國民黨重振往日雄風更是千載難逢機遇。國民黨趁勝追擊,本應透過黨主席選舉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加強凝聚黨內共識,進而擴大「藍白合」大團結,各界對此也寄予高度期望。
但隨著選情加劇,面對龐大、氾濫資訊,其中又夾雜了抹紅、抹黑、翻舊帳的人身攻擊,選舉變調令許多黨員失去方向,難以抉擇,再度上演地方派系,政治交換將決定選舉結果的傳統模式,不但未能促成團結,反而留下選舉積怨。這個現象也反映未來國民黨主席即使無意問鼎大位,純屬「任務型」性質,也都將面臨嚴峻的挑戰,要讓大家心目中的太陽順利當選總統更是滿佈荊棘。
黨內互打 親痛仇快
新任黨主席第一個任務就是撫平這次選舉造成的裂痕,在歷次國民黨主席選舉中,從未出現過如此「負面」選舉,甚至升高到指控大陸網軍介選的國安層次,讓民進黨暗自竊喜。一場原本應為加分的黨主席選舉質變為內鬥、內耗的「減法」,如未能即時導正,國民黨與重返執政的距離將漸行漸遠。
即使無意角逐總統,新任黨主席必須大刀闊斧進行制度改革與體質改造,若以為只求維穩,順利迎接未來的太陽,所有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國民黨恐仍難逃大選再度挫敗命運;但手段過於激進,顛覆現有機制與運作模式,可能操之過急,引起反彈,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將考驗未來主席的政治智慧與手段。
促進藍白合與爭取年輕世代認同參與是讓國民黨再次偉大必經之路,但一個分裂、內縮,缺乏實力基礎的國民黨,在藍白互動中將喪失主導權與主動權;若無法徹底改革醬缸陋習、宮廷文化沈痾,也不可能對年輕世代有任何吸引力。
主要候選人在選戰過程中相互攻訐模糊了焦點,對兩岸議題、國家路線等重大議題多採取迴避態度,或只是消極主張維持現狀。更可惜的是,針對民進黨政府荒謬的能源政策、美台貿易問題一籌莫展、台海安全形勢惡化、以及諸多民生問題都輕易放過,喪失了向國人行銷自己與國民黨的黃金機會。
經過沈澱與省思,已有候選人把握最後關頭調整策略,改打政策訴求,分別宣布兩岸政策主張,雖然引起不同反應與解讀,公開政策辯論遠勝於黨內互打,也給黨員更清晰的指引。同時國民黨員任重道遠,應從對候選人的好感度、領導力及政策路線做出理智判斷,共同決定國民黨及台灣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