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情勢近來升溫,中共第20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四中全會)將在10月20日登場,重點為審議「十五五」(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建議。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陳波今天(15日)分析,中國未來五年經濟方向預料將聚焦高科技製造與創新產業,以強化產業升級,避免因外部壓力影響經濟自主與戰略目標。
據路透報導,陳波認為,十五五規劃將明確強調對於高科技研究與工業發展的支持,北京在中美競爭加劇下,會選擇以科技與製造業作為經濟安全的核心支柱,「從一個國家的硬實力角度來看,製造業會是重中之重」他說,「當『衝突』發生時,最終決定勝負的不是服務業,而是製造能力」。
有分析人士指出,北京除強化科技產業鏈外,也會透過家庭消費政策等擴大內需的方式來調整長期的結構性失衡,試圖在「穩產業」與「促消費」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然而這兩個目標本質上方向相左,強化製造業意味著繼續將資源導向生產者,而刺激消費則需將更多資金投向家庭,勢必壓縮企業與政府投資空間。
陳波指出,過去十年中國的經濟成長主要依賴對生產端的傾斜,「這種模式確實帶來了規模擴張,但也造成了債務高企與通縮壓力上升」。他認為,當前的挑戰在於如何兼顧產業安全與內需復甦,而這種矛盾在美中角力背景下更顯尖銳,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周還威脅對中國商品徵收100%關稅,使北京在鞏固工業實力與調整經濟結構間更難取捨。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七月曾在中共黨機關刊物《求是》指出,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革命與大國競爭「日益緊密聯繫」,並呼籲中國要在全球科技競賽中搶占「戰略制高點」。目前大陸在電動車、太陽能與風電產業已是全球領先,接下來可能會在中美貿易談判中,藉由稀土出口管制強化供應鏈話語權。
大陸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也直言:「如果不發展尖端產業,未來就會受制於人。」不過他同時提醒,北京在推進技術自主的同時,「仍需在發展與風險之間找到更好的政策平衡」。
俄烏戰爭後,歐美國家加快重工業發展與軍備擴張,大摩分析團隊預期,目前台海與南海局勢持續緊張,中國難以在工業擴張上放慢腳步,預計四中全會的官方聲明將提出「以技術與供應鏈發展為核心、並逐步提升社會福利」的新框架,不過短期內消費復甦仍難顯著提升。
麥格理銀行(Macquarie Group Limited)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則指出,近五年中國經濟在表面成長下隱含多重風險包括工業通縮、房地產危機、市政債務上升與青年失業率創新高,「如果經濟長期依賴外部需求,而內部消費疲軟,失業與通縮將同時惡化。」他認為,若外需進一步萎縮,足以威脅官方成長目標,北京將不得不「重新啟動擴大內需與刺激消費的政策」。
據報導,一名大陸官方的政策顧問透露,未來五年退休金福利可能持續上調,但改善幅度有限,「社會安全預算有限、地方財政緊張,導致政策空間受限」。
歐亞集團中國區總監王丹則認為,新五年規劃將更關注民生、社保與醫療體系,並對低收入群體提供更多支持,不過她強調,這並不意味中國經濟方向出現轉移,「最終一切仍會圍繞生產製造展開」。
為提振內需,北京近年推出家電補貼、育兒津貼與退休金調升措施,最高法院也裁定企業與勞工必須繳納社保,被外界視為強化長期社會保障的起點,然而在中美角力、外需不穩與地方債務高漲的壓力下,大陸能否同時穩定製造與促進消費,將成為十五五規劃成敗的關鍵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