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取得的一份文件,歐盟執委會即將公布一項軍事計劃,要求歐盟各國在五年內完成戰備,讓歐洲在2030年前「隨時能與俄羅斯開戰」。該草案指出:「到2030年,歐洲必須具備足夠強大的防禦態勢,能形成可信的嚇阻力量,並對任何侵略作出回應。」這份計劃將由各國國防部長討論,18日提交執委會審議,並於下周交由歐盟領袖審核。歐盟執委會表示,目標是協助歐盟為「明日戰場」做好準備。
Politico報導,這份名為《2030防務整備路線圖》(Defence Readiness Roadmap 2030)的文件,象徵歐盟在軍事上的角色正逐步擴大,這是對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對烏克蘭發動的戰爭,以及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歐洲安全承諾不明確的回應。文件指出:「軍事化的俄羅斯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持續對歐洲安全構成威脅。」這份文件最初由彭博社(Bloomberg)揭露,Politico取得全文。
儘管歐盟各國正快速提升國防預算,但文件指出,這些支出「仍主要停留在國家層面,導致體系分裂、成本上升與協同作戰能力不足」。歐盟執委會正推動各國共同採購武器,目標是在2027年底前,至少有40%的國防採購以聯合合約進行(目前不到20%)。文件亦設定目標,2028年前至少55%的軍備採購應來自歐盟與烏克蘭企業,2030年前提高至60%。
文件詳細列出一系列優先方向,其主要目標之一是彌補歐盟在九個能力領域的缺口,包括防空與飛彈防禦、作戰支援、軍事機動性、火砲系統、人工智慧(AI)與網路防禦、飛彈與彈藥、無人機與反無人機、地面戰鬥以及海上防禦。計劃同時提到戰備與烏克蘭的角色,強調應讓烏克蘭武裝成「鋼鐵豪豬」(steel porcupine),以重武裝狀態嚇阻俄羅斯侵略。
文件也提及三項關鍵計劃的時程:東翼監視(Eastern Flank Watch)將整合地面防禦系統、空防與反無人機網絡,並納入歐盟執委會近期提出的「歐洲無人機長城」(European Drone Wall)以強化東線防衛;歐洲空防盾牌(European Air Shield)將建立多層次防空體系;防禦太空盾(Defence Space Shield)則旨在保護歐盟的太空資產。歐盟執委會希望各國領袖能在年底前批准這三項計劃。
根據草案,若要在2030年前達成備戰目標,所有優先領域的專案應於2026年上半年啟動;至2028年底前,應完成專案、簽約與資金到位,以補足最迫切的缺口。執委會也希望盤點工業產能擴充需求,評估關鍵原物料供應鏈風險與瓶頸。然而,這可能引發爭議,因為歐洲產業界一向不願與布魯塞爾分享過多生產與供應鏈資訊。
文件指出,歐盟將協助動員高達8,000億歐元的防務支出,其中包括1,500億歐元「武器貸款計劃」(SAFE)、15億歐元的「歐洲國防產業計劃」(European Defence Industrial Programme)、「歐洲防務基金」(European Defence Fund),以及2027年啟用的下一期多年預算。文件同時強調,成員國仍將主導各自的國防決策:「成員國現在與將來仍將保有各自的國防自主權。」
儘管如此,一些國家仍對歐盟擴大防務角色感到不安,認為國防應屬於國家權限。德國在給歐盟的官方意見中寫道:「首要目標必須是為成員國創造條件,使其能履行自身的國家與國際能力目標。」瑞典提交的意見稿則指出,「評估指標必須著重具體成果,而非要求各國使用特定機制,例如聯合採購。」
這份自夏季起籌備的軍事計劃,試圖兼顧整個歐盟的安全考量,而不僅針對那些最受俄羅斯威脅的國家。文件也顧及南歐國家(如義大利與西班牙)的立場,指出「歐洲不能對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威脅視而不見」,並特別提到中東與非洲。
草案亦多次強調歐盟將與北約(NATO)密切協調。部分國家與北約官員擔心,布魯塞爾若建立平行的防務架構,可能讓戰時指揮更加複雜,而非與北約順利整合。這份路線圖的目標,是讓歐盟在更加危險的世界中擁有更高的自主防禦能力。
文件最後寫道:「威權國家正日益試圖干預我們的社會與經濟;傳統盟友與夥伴的關注重心也正轉向世界其他地區……歐洲的防禦態勢與能力必須為明日的戰場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