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名家】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兩岸因素

國民黨主席選舉18日投票,鄭麗文贏得選舉,她的兩岸議題論述受到關注。圖/中央社
國民黨主席選舉18日投票,鄭麗文贏得選舉,她的兩岸議題論述受到關注。圖/中央社

張榮恭/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前大陸工作會主任

近年台海局勢兵凶戰危是國際所公認。在大陸對台政策數十年來未變,且還擴大對台柔性措施與加強兩岸民間交流的形勢下,台海風高浪急的原因來自民進黨政府的台獨路線是很清楚的,這就使得在野的中國國民黨如何維護兩岸和平的角色更加重要,否則全民只好共赴台難。

此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過程中,兩岸政策成為輿論對各個候選人主張的關注焦點。其中張亞中研究兩岸問題已久,對兩岸政策主張最詳盡具體,但因學者性格過強,黨員疑慮其是否適合領導一個政黨,以致再度落選。張亞中在上次黨主席選舉時所獲選票對朱立倫構成不小威脅,顯示黨員期待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強化正面角色,於是郝龍斌的兩岸政策主張遂因自限性過大而未獲多數黨員青睞。

郝龍斌雖三度競選落敗,但其代表了黨內一股反共拒中傾向,故其兩岸政策主張仍值得探討。郝一再強調大陸應正視或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才願接受九二共識。這其實偏離了九二共識擱置政治爭議的原意,接近民進黨的立場,所以獲得民進黨人士公開歡迎及綠媒讚賞。然而,郝宣稱要親、要友的美國與日本,是否就已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呢?大陸應如何表現才符合郝的要求呢?都令人困惑。

郝還表示,如果見到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將要求習正視中華民國存在。按此說法,郝若當選,將無法像過去連戰、吳伯雄那樣年年可以見到大陸領導人;既然見不到,則要當面向對方要求什麼,都只是空話。且在2028年之前,仍是賴清德在位,賴的台獨言行非常露骨,若國民黨要求大陸承認賴所主政的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無異是為台獨政權求情說項,形成路線迷失,又豈有呼籲再次政黨輪替的必要?

至於所謂大陸先承認中華民國存在,才接受九二共識,以及表示「另尋對話的政治基礎」,等於表明打算暫停九二共識。這是十分嚴重的。之所以稱為共識,乃雙方協商後的結論,且經事實證明對兩岸和平行之有效,若圖告停,那麼搭建已達二十年的國共兩黨溝通平台勢必中止;當連國共關係都無法運作時,如何向社會證明國民黨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而另尋對話基礎,若無對方同意,怎能促成對話?另尋的基礎會優於九二共識嗎?台灣歷經蔡英文、賴清德兩個民進黨政府,就是因為棄置九二共識,以致兩岸雙方當局無從協商聯繫,國民黨者若步其後塵,等於政治自殺。

客觀而言,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是經由兩岸務實協商、推進交流來呈現的。辜汪新加坡會談、辜汪上海會晤、連戰和平之旅、兩岸簽署23項協議、馬習新加坡對話,都是在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的政治基礎上,彰顯互不管轄的法政體系之事實。兩岸雙方當局像近年這樣不協商、無交流,則無論怎麼向大陸要求正視或承認什麼,都不會起任何作用。郝龍斌及其主要幕僚的思考,顯然仍停留上在自以為是執政者的心態,與多數黨員和一般民眾希望避免台海危機之間,存在頗大落差。

九二共識的意義與功效在於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同時擱置一中涵義的爭議,開展務實協商、積極推進交流,以達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設若1992年兩岸就一中涵義或中華民國地位討論下去,即進入政治談判,而實際上,一方面台灣無此意願,另方面事務性協商將無從開啟,均不符台灣利益。

郝龍斌把一中涵義的爭議挪到前端,用意是重起爭議?還是解決爭議?如果重起爭議,國共平台勢必停擺,還談什麼要到大陸設辦事處及擴大兩岸論壇,以致與民進黨政府一樣對兩岸和平束手無策;如果是要解決爭議,就要有政治談判的決心和準備,但這是郝團隊真正的目的嗎?

由於郝龍斌的廻避,使得最重要的一場關於兩岸政策辯論會未能舉行。郝又迴避了第一場辯論會,理由是準備不及,然其競選過兩次黨主席,又擔任過副主席,照理應比其他候選人更胸有成竹才是。而在誇下豪語願意接受一對一辯論後,卻又迴避張亞中的戰書,這都一次又一次自損形象。

挺郝不遺餘力的媒體人趙少康,大張旗鼓卻無證據地指控大陸介選,把民進黨慣常用來打擊國民黨的抹紅手段複製到黨內選舉,還要求國安單位進行調查,無異「引綠兵進門清黨」,邀民進黨用國家機器的刀砍向黨內同志,此後民進黨對國民黨的抹紅抹黑只會更加肆無忌憚。趙少康此舉給黨員和社會留下的印象,都對郝龍斌有害無益,對黨的傷害尤大,有無違反黨紀?是否自我改正?都對黨有重大影響。

黨主席當選人鄭麗文的兩岸政策主張簡潔明瞭,一為民族認同,即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是兩岸良性互動不可或缺的感情基礎;一為政治互信,即堅持九二共識,這是維持國共關係及發展兩岸關係必需的政治基礎。以民族認同和政治互信為起點,兩岸和平便具有可塑性與開展性,始能回應台灣民眾對安居樂業的需求,值得期待。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