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資深媒體人、前中央社董事長
中國大陸軍力提升快速,在兵力規模、武器裝備與聯合作戰能力上明顯且快速的質與量雙重提升。美中關係不斷演變,競合關係確立,現階段以交換互惠為主軸,台灣成為籌碼。兩岸關係則在民進黨政府手中急劇惡化,刺激了對岸制止台獨的危機感與緊迫感。面對百年變局,台灣如何自求多福?
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Type-003)11月正式入列,其採用電磁彈射系統(EMALS)、搭配更大排水量與改良艦載機,標誌著中國海軍向遠海作戰與航艦戰鬥群運用邁進一大步。中國在第一島鏈外展開空海壓制與兵力投送的能力大為強化,對台海周邊的戰略態勢產生直接影響。
共軍對台作戰思路已由單純「登陸奪取」轉向「封鎖—快速投送—局部壓制」組合。可能以「封鎖」作為首階段,結合遠程火箭、反艦彈道與巡航飛彈對關鍵港口、機場、橋梁、補給線實施打擊或封鎖,希望在不立即引發大規模城市毀滅的前提下,快速切斷台灣的外部補給與國際連結,造成政治與社會壓力,為後續談判或迅速登陸創造有利條件。共軍近年環台演習已把圍島封鎖作為常態化訓練任務,其跨海作戰的投送能力顯著提升。這種「速決」方案若執行成功,能在美國或其他外力充分介入前,快速確定戰場事實。
中國多年來建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核心是用數量化與多層次火力去阻礙美軍在台海半徑內自由部署、補給與持續作戰,包括機場與港口的精確打擊、密集反艦與陸基防衛導彈、大量潛艦與水面艦艇的海上封鎖以及電磁/資訊戰對指揮鏈的擾亂,顯著提高了對美軍前線基地與航母打擊的能力。在此態勢下,美軍若要派遣航空母艦打破封鎖、或在台海附近大規模營救/支援台灣,將面臨極高的風險與後勤考驗。
面對共軍的量質優勢,台灣如果採取「非對稱」防禦(小型致命武器、反艦/反侵略游擊戰、無人作戰系統等)雖能增加對手代價、拖延攻勢並提高其風險,但在完全切斷外部補給與長期封鎖面前,這些手段的效果具有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若封鎖成功,即便本島保有部分防禦火力,補給受阻、能源與糧食鏈斷裂亦會迅速侵蝕抵抗意志與政府持續運作的能力。
軍事能力只是條件之一,最終是否出兵介入還取決於美國的政治意志、盟友配合、核風險與大規模衝突的不可預測性。美國歷來強調「印太再平衡」與盟友合作,但在是否直接與核大國發生軍事對抗時,政治成本、國內支持度與全球戰略優先級都會被重新評估。中國通過展現可行的速決與區域拒止能力,實際上在策略上讓美國必須衡量更重的風險與更長期的後果。這種「提高介入門檻」的戰略效果,在戰略上本身就是一種力量投射。
共軍在平台數量(艦艇、飛機、火箭)與作戰概念(跨海快速投送、封鎖結合精準打擊、A2/AD)上的進展,使得「以武力在短時間內改變台海事實」在技術與戰術上變得更可行。這種能力也顯著提高了外部干預(尤其是美國)所面臨的成本與風險。這並非說中國大陸必然會或應該採取武力,但客觀情勢顯示,若發生危機,台灣的防禦空間與時間窗已縮短,而美國直接介入的可預見性也被結構性因素所削弱。
面對此一現實,我方應務實檢視軍事、防衛與外交策略,檢討防禦縱深,加速可持續補給與民生韌性建設。同時,必須認清台灣正處於百年未見的國際變局之中,世界格局的板塊正在移動,美中關係的重心持續轉移,而不能再耽溺於自我構築的意識幻境中,以為與中國大陸對抗是必要的,也是必勝的,只要意志堅定,命運終將向己方傾斜。國際現實早已冷酷地改寫了這場自我安慰的敘事。
深諳美中台三角戰略關係的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近日一針見血地指出:台灣正處於劇烈的地緣震盪中。與此同時,美國多位戰略專家更對賴政府的「魯莽」路線提出警告。美國從學界、智庫與外交實務界交織成同一現實訊號:中國大陸力量不斷上升,美國必須務實估算防台要付出的代價以及值不值得,台灣若不隨順及時修正戰略路線,恐將在變局中迷失方向,最終成為兩強交易的籌碼。
蘇起直言,西太平洋的軍事天平正迅速傾向中國,美軍如今「拿不出一個戰鬥中隊能與解放軍正面對抗」。這不僅是軍力的消長,更是國際秩序的轉折。過去支撐台灣安全的「美國必定出手」神話,已搖搖欲墜。更嚴峻的是,美國自身的政治結構正在自我瓦解。川普重返白宮後,外交決策日益短線化,戰略遠見被個人情緒取代。這樣一個陷入內耗與孤立主義的美國,如何再擔任台灣的安全後盾?
川普政府的新孤立主義正重塑全球政治。美國不再維持全球霸權,而轉向利益收縮與交易外交。其對台政策,也從拜登時代的「抗中保台」滑向「軟抗中、不保台」。更令人憂慮的是,美台間的「共同價值」正逐漸瓦解。川普與其輕蔑民主口號、敵視進步價值,視台灣為「負債」而非「資產」。在他們眼中,台積電的晶圓比台灣的民主更具價值。
面對變局,台灣必須重新抉擇戰略方向,主動掌握命運。若一味執行「抗中保台」路線,終將陷入兩種結局,不是被美中協商決定,就是被中國單方以武力或其他方式決定。如蘇起教授說的,除非台灣主動展開對話,以「和」自救,否則「變局」終將變成「殘局」。他隱藏主張,朝野各黨應撇開成見,共同籌組能與北京對話的政治共識,為台灣創造緩衝與空間。
與蘇起的警示遙相呼應的是美國知名專欄作家佛里曼的忠告。他語重心長地說:「不要採取任何激進行動。」在他看來,當前國際局勢緊張至極,尤其是中美之間。「如果我是台灣,我會保持低調,專注發展經濟,儘量避免捲入衝突。」他甚至冷嘲:「我都不能確定川普若紐約遭入侵會不會保護它,更別說台灣了。」
佛里曼明確指出,過去那種可以確信美國總統會支持台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他建議台灣採取「刺蝟策略」——既要讓自身強韌到足以令對手難以下手,又要保持和平、合作與低調,避免成為國際焦點。「讓自己成為不可取代的台灣,」他說,「這才是最好的防禦。」
佛里曼的建言並非勸降,而是理性與現實的提醒。他強調,若中國每拖一年不動武,就是台灣最大的勝利;台灣應盡力避免讓北京陷入「不得不出手」的困境。這意味著要放下部分自尊與虛榮,換取和平與空間——這不是懦弱,而是智慧。「保持冷靜,這才是最好的選擇。」
這些忠言能否改變賴清德的政治路線?顯然,他既缺乏戰略遠見,也缺乏危機意識。他或許慶幸釜山的「川習會」未談台灣,但是否思考過這份沉默本身,才是最大的警訊?美中兩國領導人罕見地避談台灣問題,表面上是避免刺激,實際上可能代表某種默契的形成:台灣正在被邊緣化,甚至被預留為未來談判的籌碼。這種被動沉默,如果真如中共官員暗喻的,「在無聲處聞驚雷」,就可能比任何威脅更具殺傷力。
近年美國主流智庫如蘭德公司、布魯金斯學會與國防重點基金會,已從拜登時代的「護台論」轉向「疑台論」甚至「棄台論」。他們主張,美國應為「北京採取漸進和平統一」創造誘因,同時「約束台灣破壞現狀」。英國《經濟學人》與美國《外交事務》更直接建議,美中應共同發表新的「再保證聲明」,明確不支持台獨,並接受和平統一為可行選項。當世界正走向避戰共識,台灣還能逆流而行製造對話障礙嗎?
賴清德政府仍執迷於「民主同盟」敘事,試圖把台灣塑造成「抗中前線」,誤以為這樣就能贏得國際掌聲與國家安全。然而,美國戰略界已不再以「民主對抗威權」的框架看待亞洲,而是以「風險管控」取代「價值結盟」。川普追求的,不是理想主義的盟友防衛而是利益交換。
賴清德曾以《聖經》中的大衛自喻,稱要以「彈弓射倒巨人歌利亞」,誤將道德勇氣視為戰略智慧。這種以激情代替理性的領導風格,終將在現實的冷浪中被擊潰。如今,美中雙方正尋求戰略緩和,美國欲重整軍力、聚焦內政。台灣若繼續挑釁,只會成為美中「避免衝突」的絆腳石。
《時代》雜誌早已形容賴清德是「魯莽的領導人」(reckless leader),批評他過度操弄意識形態,忽視國際格局的轉折。當世界都在降溫,台灣卻在升溫;當美中都想避戰,台灣卻在挑釁。其實,當美國的安全承諾不再可靠,「共同價值」淪為政治空話時,唯有主動尋求對話,才能在大國博弈中維持自主空間。當世界的主旋律是「避戰」與「再平衡」,台灣若執意逆行,終將被排除在和平之外。
「百年未見的變局」既是危機,也是轉機。台灣若能看清美國的意志與能量的衰退,幡然調整方向,仍有機會在新格局中找到立足之地。反之,若繼續沉迷於「抗中保台」的口號政治,以激情掩飾無能,以魯莽取代智慧,那麼,台灣終將在歷史的風暴中迷航,成為他人棋盤上的棋子,而非自己命運的主人。在變局中尋求自保,首要之務是看清變局;若不認清現實而實現蠻幹,將只是奔向懸崖的疾馳。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