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專欄】社宅變「數字遊戲」:蓋房太貴?房東補貼優先於青年安居!

李貴敏/現任律師

當廟堂之上高喊「史上最富有的時代」,卻見賴總統的社會住宅承諾,正從「直接興建」的基石,退卻到「包租代管」的權宜之計。回想競選時,那句鏗鏘有力的「八年內再興建十三萬戶社會住宅,達到百萬社宅目標」,曾是無數對未來抱持希望的年輕人心頭堅定的微光。如今看見的不是工程的緊張動員,也不是土地的積極盤點,而是政府的輕描淡寫地將「直接興建」轉向「包租代管」與「空餘屋納入」的「合併計算」。這猶如大旱望雲霓,等來的卻是一盆稀釋再稀釋的清水。

這種轉向,絕非僅是施政手段的微調,而是居住正義無聲無息地往後退卻。殊不知,「社會住宅」從來不是聊備一格的救濟,而是社會安全網中,最堅實、最長期的定海神針。社宅能透過低於市價的租金,提供弱勢家庭長期的穩定居所。反之,「包租代管」與「租金補貼」或許能緩解一時的壓力,但從來不是治本之道。真正能穩定市場租金、降低民眾負擔的,也絕不是政府補貼的數字,而是「社會住宅」穩定供給的基礎。也唯有當政府掌握一定數量的居住資源,才有可能讓青年不再被市場無情地牽著鼻子走。

如今,政府意圖用「短期的數字划算」來取代「長期的結構改變」,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將促使租金一再上漲。

豈不知,租金指數的年增率,就像一面殘酷的照妖鏡,清晰映照出政策的副作用。此由行政院於111年7月推動「三百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計畫」以來,台灣房租指數年增率便持續高懸於百分之二以上,而僅有隔年的112年7月,因與前一年高基期相比,增幅才微幅降至1.99%。但隨後旋即又重返百分之二以上的增長軌道,一直持續至今,寫下連續二十多個月年增率超過百分之二的歷史新頁。這是自統計以來罕見的長期上升趨勢,也強烈暗示租金補貼非但沒有減輕壓力,反而成了推波助瀾的助燃劑。就是市場認定政府的補貼提高了租客的支付能力,導致租金水位随之上揚;而房東見有政府資金加持,自然更有底氣調漲租金。如今,賴政府竟不思改善,反而重提擴大包租代管,甚至要將其與直接興建社宅「合併來看」。是不是正暗示著,新一輪的租金上漲循環,正蓄勢待發?這樣的施政邏輯,會不會無異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終卻導致病灶越發難治。

其實,解決居住困境並非無路可循。桃園市政府預備推出的「可負擔住宅」,設定「買得起、住得久、不能炒」三原則,限制轉售,是針對夾心族群的有力嘗試。此外,學界早已倡議「中間型住宅」,介於租與買之間,讓民眾可部分持有產權或以分期方式逐步購買,穩定居住權並累積資產。這些方案在國際上早已行之有年,既能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又能有效增加多元居住選項。遺憾的是,中央政府對這類創新政策興趣缺缺,寧可選擇治標不治本的補貼。究其所以,不就是因為發錢快、宣傳容易、政績可立即量化;至於青年能否真正落腳,能否穩定生活,似乎已不在廟堂的考量之中。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種短線思維正悄悄改變社會結構。當年輕人長期租屋,卻看不到擁有自宅的希望;當家庭開銷中,居住成本節節上升,房租指數今年十月再創新高2.14%,家庭管理費也年增5.57%,水電燃氣費用更是年增3.76%之際,所有與居住相關的費用也隨之向上攀升。當工資漲幅追不上生活開支,青年不再奢談夢想,只談生存。

今日的台灣,表面上經濟數據榮景、股市長紅,但街頭的租屋招牌卻越掛越多,夜裡加班的年輕人依然在手機上反覆計算房租轉帳日期。他們眼見長輩口中的「努力就有回報」早已成為遙不可及的神話,心態上的轉變已是無可避免:從滿懷希望,到感到被拋棄、被剝奪,最終陷入一種深沉的無力。這股無力感,與政府當年推動年金改革所挑起的世代對立情緒,何其相似。

一個社會最堅實的未來,在於讓年輕世代能夠安心立足、無後顧之憂地奮鬥。政府若不願動用公權力興建足夠的社會住宅,不願師法國際,引入中間型住宅來穩定居住選擇,卻一味地透過補貼來粉飾太平,那麼,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租金指數的持續上漲,更是整個社會信心的長期崩潰。當政府一天到晚高喊「經濟數據多麼亮眼」,「出口貿易屢創新高」時,年輕人卻連一個穩定安居的角落都覓不可得。這份懸殊的「國富民窮」式割裂感,才是最致命的。

我們的下一代,又該託付給誰?這份沉甸甸的擔憂,已如夜霧般,籠罩在每一個關心台灣未來的人心頭。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