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就「台灣有事」問題發表強硬發言,引北京強烈反彈。中日關係急遽降溫之際,陸媒評論指出,北京正研擬以「旅遊禁令、稀土管制、產業鏈脫鉤、實戰化軍演」等四項手段回應,直指將成「對日4把利劍」。
由「占豪」撰寫的這篇評論指出,高市早苗涉台言論挑戰北京底線,促使中國啟動多層次回應機制,涵蓋經濟、科技、產業與安全領域,顯示北京在戰略忍耐上已逼近臨界點。
旅遊限制啟動 直擊日本消費復甦痛點
中共外交部日前罕見深夜發布提醒,呼籲中國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占豪分析,這項看似基於安全考量的提醒,實際具有明確經濟反制意味。中國遊客向來是日本旅遊業與零售業的核心動能。
根據日本國家旅遊局(JNTO)統計,2024年大陸訪日旅客達698萬人次,年增率高達 187.9%,消費額更達 1.73兆日圓,占訪日外國旅客總消費 21.3%。2025年累計更被估計已達 850–900 萬人次,全年可能突破千萬。
日本經濟產業省今年初內部評估指出,若中國旅客減半,日本GDP恐下滑0.3個百分點,並波及約47萬個相關就業。評論直言,旅遊禁令將對日本服務業造成直接壓力,也象徵一般日本民眾的經濟利益將與首相的外交表態產生牽連。
稀土與關鍵材料 卡住日本高科技產業命脈
評論指出,若北京進一步啟動稀土與戰略材料出口管制,將是「一劍封喉」。中國目前掌控全球約七成輕稀土,以及九成以上重稀土分離產能,是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供應國。
日本高科技產業嚴重依賴中國稀土,尤其永磁材料所需的鏑、鋱等元素,幾乎全數進口自中國。一旦出口管制啟動,首當其衝的將是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軍工複合體,以及索尼、松下等電子產業。
東京大學產經研究所報告指出,中國在稀土供應鏈的主導地位,如同「懸在日本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日本短期內缺乏可行替代。
加速供應鏈去日本化 中方試演「脫鉤」
評論分析指出,中國針對日本採取的第三項反制策略,是在既有中美科技戰背景下,加速中方對日本產業的「國產替代」。這不僅是反制日本,更是北京提前為可能的中美全面脫鉤做壓力測試。
報導指出,日本在汽車、精密製造與半導體領域長期佔據優勢,但在電動車時代,傳統燃油車技術逐漸衰退。2024財年,豐田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 17.2%,同時,比亞迪在東南亞市場成長超過 210%。評論認為,若再疊加供應鏈限制,日本出口導向的經濟結構恐遭遇「雙重擠壓」。
評論指出,美國可能對此反制並不反感,因產業資本外移可能轉向美國市場。
軍演升級警示 以高強度威懾劃定紅線
除經濟與科技手段,評論指出,中國第四項可能的反制,是以更具實戰化指向的軍事演訓對日本施壓。
評論說,中國有可能比照過去對台軍演模式,擴大海空演訓範圍、提高頻率,並對日本自衛隊可能涉入台海的行為劃定更明確紅線。舉例來說,如在東海、宮古海峽進行更大規模編隊,模擬封鎖日本能源與海運路線,針對日本基地設想的「反介入演練」等。

分析認為,此舉在外交層面將形成長期高壓,限制日本政府在台海議題的政策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