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資深媒體人、前中央社董事長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句「台灣有事、日本有事」引爆中日之間的外交風暴,這本是世界兩大經濟體的敏感交鋒,牽涉到美國、日本、中國的戰略布局,任何成熟政府都會謹慎觀望,等待風向釐清、情報蒐集完整後再做判斷。
可笑的是,賴清德總統急著在臉書上晒北海道帆立貝、鹿兒島鰤魚,用「美食外交」來回應中日緊張與中國禁止日本水產品輸入的地緣事件。
當中國在調整中日關係及美中關係的槓桿,台灣總統卻在吃生魚片,以為能用食物象徵國際立場。這種把國防與外交美食化的行為,說穿了,就是政治幼稚化,把複雜的國際局勢變成 IG 化的政治表演。
問題是:共軍不是會被鮭魚肚嚇跑,日本也不會因為台灣晒生魚片就承擔任何風險。
睜開眼睛看清世界:這個世界正在被一場大規模的科技浪潮重新塑造,而台灣卻像站在暴風眼外的孤島,仍沉浸於象徵政治與社群治國的幻覺之中。
中國正以全方位的科技突破重寫地緣格局:AI、電動車、無人機、航太、低軌衛星、基礎建設、軍工科技……每一項都以驚人的速度前進。這些能力加總起來不是「一堆技術」,而是構成了一整套能夠支撐國家安全、產業競爭與軍事策略的底層力量。
反觀台灣,卻仍在以吃日本生魚片、搶第一時間「力挺」他國政治人物的社群貼文,來取代真正的國家戰略思維。這種錯位,荒謬得令人不安。
北京謀定後動。進行局勢重組,評估國際反應,才在時機成熟後展開反制,與美國總統川普通話,促成美中共管日本與台灣。
賴清德像跳腳的小孩,在第一時間急著衝上前高喊支持,彷彿台灣才是這場中日角力的指揮者,這分明是把自己送上火線。
國際政治不是社群政治,搶快不是「挺台」,而是無知;表態不是戰略,而是把台灣推向前線的愚行。
真正的國安不是靠愛吃日式午餐,而是靠科技、靠產業、靠國力。偏偏在這些核心領域,中國全面飆升,而台灣甚至連起跑線都要被遠遠甩開。
看看 AI發展。全球以為中國在 AI 受美國制裁而衰退,然而中國沒有等美國開門,而是自己砸下史無前例的投資,建成了一張足以支撐全球級模型訓練的巨大算力網。北上深合肥貴陽的智算中心以驚人速度佈滿全國,算力總量逼近美國,其訓練能力甚至超過歐盟全體。華為的昇騰 AI 晶片持續量產,阿里、百度、騰訊、字節跳動全數推出 GPT-4 等級模型,商湯和零一萬物的模型能在短時間内迭代,應用到醫療、製造、物流、城管、金融、交通等全領域,形成世界最大規模的 AI 實驗場。
反觀台灣,政策仍停留在補助與研討會;算力不足、數據碎裂、企業無整合機制;AI 專案被切割成小型政治標案。台灣談 AI 只停留在紙面,沒有算力、沒有資料、沒有應用深度,就像空談核融合而連釘子都沒做。台灣的 AI 生態和中國相比,就像夜市占卜攤對上 NASA。
更誇張的對比出現在新能源與電動車。中國靠巨大市場催動技術迭代,使電池成本持續下降,動力系統世界領先,比亞迪單一企業的研發能量就足以打垮歐美一票百年車廠,寧德時代的電池成為全球標配。中國產能過剩?在美歐的政治語言中「產能過剩」其實就是「便宜得嚇死人」。
台灣呢?只有一堆喊「車電國家隊」的 PPT,卻沒有完整的產業鏈,連便宜的中國零件都要在政治正確下切割掉;把產業當安全問題處理,最後反而讓台灣徹底失去競爭力。
無人機更是台灣在戰略思維上的自我羞辱。中國的大疆已經形成全球 70% 市占、十年領先的生態系,無論民用或軍用,成本低、軟體迭代快、產能巨大,整個中東與非洲戰場都靠中國無人機重塑戰法。以幾百美元就能造成致命傷害,是現代戰爭的現實。
台灣卻砸下天價購買「高科技反制系統」,以為能用昂貴設備逐一接管敵方無人機。中國的戰法是「數千架蜂群一次壓境」,而台灣買的是「逐架破解」的精品防禦。這種戰略就像敵人用蝗蟲,你用黃金蒼蠅拍,還說服自己買得很值得。台灣的防務簡直倒著走。
航太差距更令人心驚。今年中國 68 次火箭發射,載人航太逐步成熟,商業火箭公司百家齊鳴,低軌衛星如同織網般佈滿太空,甚至有能力在突發意外下切換備援返航器。
台灣呢?還停在「研究火箭技術」、「跨校合作」這種初階層次。有些人還自豪台灣衛星拍到某座橋,那只是瑞士買相機、台灣串系統的等級。中國在建太空網路,台灣在做科展。
基礎建設差距更令人不寒而慄。中國的基建不是一般國家的基建,而是能夠在戰時迅速轉換成戰略能力的「全國性物資調度體系」。高鐵網路、港口自動化、物流超高效率、光纖遍佈、工業園區連成帶狀,只要一聲令下,能在幾小時內完成省級物資集結,這對任何軍事規劃都是毀滅級壓力。
台灣相形見絀。高速公路早已飽和,後勤調度受地形限制,產業腹地有限,甚至連防空洞都因都市更新而消失。台灣卻把道路工程當成政黨鬥爭,而中國在把基建當成國家戰力。
這些差距疊加起來,意味著台灣正被一股不可逆的結構性力量拉開距離。一個國家可以靠民意支持和國際口號維持短暫光景,但不能靠臉書貼文面對實際的地緣風暴。科技差距會變成軍事差距;軍事差距會變成談判差距;談判差距最後會變成生存差距。
台灣以為靠「親日、親美」就能換來安全感,其實只是把自己綁在情緒與象徵的幻境中,而忽略實力正在被迅速侵蝕。
台灣真正需要的不是生魚片外交,不是搶第一時間表態,也不是把敵我切割當成國安。台灣需要的是算力、科技、自主研發、產業整合、基建韌性與務實的地緣戰略。這些才是真正能兌現安全的實力,而不是哪一道沙西米的油花。
世界正在巨變,中國大陸的科技發展多方面已技呀全球,而台灣卻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賴清德政府繼續沉迷象徵政治,只會在歷史真正要我們付出代價的那一天,發現自己手上除了照片和口號,什麼都沒有。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