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國軍有無必要成立「濱海作戰指揮部」

目前政府規劃「濱海作戰指揮部」,恐進一步削弱國軍的聯合作戰效能。副總統賴清德訪視空防部隊。圖/中央社
目前政府規劃「濱海作戰指揮部」,恐進一步削弱國軍的聯合作戰效能。副總統賴清德訪視空防部隊。圖/中央社

揭仲/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日前媒體報導,在美國軍售的100套「岸置魚叉飛彈海岸防禦系統(HCDS)」於2028年全數交運後,加上國造雄風二型與雄風三型等,國軍岸置反艦飛彈的數量將突破1000枚;為接受這批新生戰力,海軍不僅計畫將目前的海鋒飛彈大隊,擴充改編為北、中、南、東共4個打擊群,更規劃於2026年正式成立「濱海作戰指揮部」,擔負台灣周邊24浬(約44.45公里)內的防務。

若報導屬實,則「濱海作戰指揮部」的指揮官編階應為中將,位階比照陸軍軍團,除下轄前述4個打擊群外,還將納編飛彈快艇部隊與海洋監偵指揮部(下轄各雷達站)等單位。推測日後該指揮部應該會繼澎湖作戰區、花東作戰區、北部作戰區、中部作戰區、南部作戰區、金門防衛指揮部、馬祖防衛指揮部、東引地區指揮部、空軍作戰指揮部、海軍62特遣艦隊後,成為國軍第11個「戰略執行單位」。

雖然在報導中,稱「濱海作戰指揮部」日後將擔負台灣周邊24浬內的防務;但在該指揮部所轄各式反艦飛彈之接戰射程均超過100公里的情況下,其任務範圍不太可能只有24浬,應該是以海峽中線(最窄約55浬、約102公里)附近為主要打擊範圍,提高國軍在台灣海峽對來犯共軍的殺傷率。

依相關訊息,「濱海作戰指揮部」日後的主要接戰模式與對象,研判如下:

1. 在共軍自浙江、福建與廣東等地出發的登陸船團,進入位在台灣海峽內、距離台灣本島約40至60公里的「換乘區」之前,先依照國軍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所賦予的目標訊息,對仍處於海上機動階段之共軍船團中的高價值目標,例如兩棲作戰指揮艦、075型兩棲突擊艦與大型運輸艦等,實施遠距打擊。

2. 當共軍自各地出發的船團進入「換乘區」後,則由國軍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與海軍岸置機動雷達提供目標,對「換乘區」內的共軍大、中型船艦發動飽和攻擊,儘可能在共軍登陸部隊開始朝台灣陸地出發前,就隨艦葬身海底,提升殺傷率。

3. 當共軍地面攻擊部隊開始搭乘各式輸具,朝台灣陸地前進時,「濱海作戰指揮部」應該還是以共軍登陸船團中的高價值目標,包括載運後續增援梯隊與物資的運輸船艦(如滾裝貨輪)、構成共軍陸航直升機海上中繼基地的軍民用船艦,甚至是共軍實施「無碼頭卸載」所需之特殊船舶,作為主要打擊目標。

至於共軍地面攻擊部隊朝台灣陸地前進時,所搭乘的氣墊登陸艇、兩棲戰車與傳統的登陸艇等,由於目標小、數量多,其實已不適合由「濱海作戰指揮部」所轄各型反艦飛彈接戰;反而應該由地面部隊的火力,例如雷霆2000多管火箭、各式火炮與各型反裝甲飛彈等,進行殺傷。因此,若將「濱海作戰指揮部」的任務範圍定為24浬內,並不適當,甚至徒增困擾。

平心而論,隨著國軍岸置反艦飛彈的大量服役,這類型部隊在日後台澎防衛作戰中的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將岸置反艦飛彈部隊、海軍飛彈快艇部隊與海洋監偵指揮部所轄雷達部隊等集中,升編成立軍團層級的指揮部,確實具備下列優點:

1. 解決以往海鋒大隊因層級較低,升遷管道極為有限,使指參軍官為了升遷,不得不到其他性質的單位歷練占缺,不利專業人才長留久用之弊病。

2. 理論上更有可能依據任務特性,發展出專門的訓練制度、戰術與準則。

3. 於承平時期負責制海飛彈相關單位的管理與建軍規畫,更能顧及單位的特性與需求。

然而,若國防部真的打算讓「濱海作戰指揮部」擔任台灣周邊24浬範圍內的防務,就頗值得商榷。

未來國軍在共軍武力犯台時的台澎防衛作戰,本質上就是一場「大型島嶼聯合防禦」作戰,戰場範圍相對有限;與美軍的印太司令部,或是習近平推動軍事改革後的共軍戰區,需擔負一至數個戰略方向之聯合作戰任務,差距極為明顯。

在台灣周邊作戰空間範圍有限的情況下,若在國軍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與主要作戰部隊間,存在許多轄區很小的地域防衛高階單位,對聯合作戰的效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比較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將海軍、空軍與飛彈部隊的主力,甚至陸軍若干具備中遠程打擊能力的單位,統一由參謀本部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直接管制,在台灣周邊的海空域,對來犯的共軍機群與船團施以飽和攻擊,而不是將指揮權割裂、分散到許多的地域防衛高階單位。

國軍目前於戰時,已存在澎湖作戰區、花東作戰區、北部作戰區、中部作戰區、南部作戰區、金門防衛指揮部、馬祖防衛指揮部及東引地區指揮部等,多達8個地域防衛高階單位,已不是很適當。若還要讓「濱海作戰指揮部」專門負責台灣周邊24浬範圍內的防務,則在國軍許多單位的火力均能涵蓋24浬範圍內之情況下,多一個「濱海作戰指揮部」,只會使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與主戰部隊之間的指揮單位變得更多,進一步削弱國軍的聯合作戰效能,國防部宜再三思!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