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席捲北半球!近日多國媒體報導指出,從歐洲到亞洲都遇到高溫、乾旱、洪澇等氣候挑戰,極端氣候條件正推高食品價格,加深全球糧食安全的風險和危機。
氣候異常可能會改變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地理分布。英國《金融時報》報導,60年前,義大利西西里島的氣候非常適合種植橄欖;但如今隨著年均溫上升、降雨量減少,種植橄欖愈來愈困難,今年地中海地區橄欖價格甚至上漲至20年新高。
太平洋的另一頭,美國經過2年旱災,6月末的明尼蘇達州農民則面臨著相反問題——土壤極其潮濕,降雨沖毀道路、河水水位持續上漲,引發洪水,難以播種。
報導認為,氣候變化正在挑戰農業和農民。未來十年,由於氣溫升高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全球部分重要農作物可能出現短缺。
一旦春季氣溫超過攝氏27.8度,小麥產量就會大幅下降,然而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和美國的主要小麥種植區氣溫愈來愈頻繁超過這個水準。1981年時預計「百年一遇」的熱浪,現在美國中西部預計每6年就出現一次,而中國東北地區預計每16年就出現一次。
不只小麥,大米、大豆、玉米和馬鈴薯等主食的產量也可能因氣溫上升而大幅下降。世界銀行高級氣候變化經濟學家威廉.海因斯表示,氣候變化影響農作物產量和糧食價格的方式還有很多,「整個系統都在發生變化。」
氣候變化還意味著更高的投入成本,例如曾經靠降水就能生產出大量農作物的土地現在需要灌溉;溫暖的氣候為病蟲害提供了更有利的繁殖和生存條件,農民需要更多的殺蟲劑來防治蟲害;又或是為了抵擋高溫,農民不得不引進特殊的製冷機械。此外,炎熱的天氣還會影響勞動生產率,增加生產成本,而這些成本又會以更高的價格轉嫁給消費者,進一步推動食品價格上漲。
未來如何應對?報導指出,幸好並非所有地區的農作物產量都會受到影響,海因斯稱,由於氣候變化,一些地區或國家可能能夠種植更多特定作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則表示,極端天氣確實為糧食安全問題增加了不確定性,但因為還有其他糧食主產區可以抵充,全球糧食市場整體波動不是很大。「各種天災人禍所帶來的糧食危機,尤其是異常極端天氣,在人類歷史上並不罕見。但隨著應對災害天氣的技術水準不斷提高,造成的嚴重糧食問題通常被限制在局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