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130周年冥誕專題四之三】西方媒體視角下的毛澤東

天安門城樓的毛澤東畫像,是在全大陸甚至亞洲最大的手工繪製肖像。圖/中新社
天安門城樓的毛澤東畫像,是在全大陸甚至亞洲最大的手工繪製肖像。圖/中新社

10年前,美聯社記者分析中共前領袖毛澤東對中國仍然存在的影響指出:「他在無所不及的人民幣上和天安門城樓上的面孔,依然注視著億萬民眾。」這影響在10年後顯然未曾改變。12月26日是毛澤東130周年冥誕,依當局「逢十大祭」傳統,紀念活動格外受矚目。海外媒體也紛紛追蹤這場即將到來的紀念活動,提供一些西方視角下的觀點與評論。

毛澤東是暴君還是偉人?

法新社上月一篇《毛澤東冥誕 暴君還是偉人》文章指出,儘管毛澤東被許多中國人視為「罪惡罄竹難書」的暴君,他發動的政治運動,包括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造成巨大的人道災難和社會動亂。但中共黨媒《人民日報》卻在紀念毛澤東冥誕時高度讚揚他,中國官方舉辦多項活動紀念毛澤東,配合紀念活動,至少有3齣電視劇及一部電影,並陸續播出。這些都為弘揚毛澤東的形象和他的政治遺產。但從西方媒體看來,相當矛盾。

文中提到,中共在毛澤東逝世後,對他的評價採取折衷態度,既不全面否定毛澤東的貢獻,也不徹底清算其錯誤。這種態度與德國對待希特勒方式形成鮮明對比。「德國戰後徹底清算納粹頭子希特勒罪行,從此使希特勒遺臭萬年不同,毛的罪惡沒有得到清算。」

一些學者和海外民主人士認為,清算毛澤東的罪行對中國社會的善惡辨識和前進至關重要。法新社引述《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的觀點:「毛澤東暴君這一結論不可改變。」

中共對毛遺產的重新詮釋

香港《南華早報》23日的報導提到,這次官方主導的紀念活動,是對毛澤東遺產的一次公開展示,也是對習近平領導下中國共產黨政治走向的再肯定。報導認為,在當前中國面臨的國內經濟問題,以及與西方國家緊張關係的背景下,毛澤東的紀念活動顯得格外重要。習近平多次強調學習毛澤東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面,與他對抗當前戰略對手的政策不謀而合。

報導指出,這次紀念活動不僅限於中央,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也舉辦學術會議討論毛澤東遺產,顯示了毛澤東在當代中國仍佔有重要地位。而習近平對毛澤東遺產的重新詮釋,以及對毛澤東時代與改革開放時期的等量齊觀,表明中共對歷史的詮釋正變得更多元和複雜。

而對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次紀念活動不僅是對過往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自由亞洲電台21日針對中共機關刊物《求是》發表題為《永遠銘記毛澤東同志的豐功偉績和崇高風範》的評論寫道,「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是我們黨的驕傲,是我們國家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毛地位關乎習執政合法性

自由亞洲電台指出,《求是》發文頌揚毛澤東和習近平,而回避了鄧小平、江澤民及胡錦濤等3位中共前領導人,是試圖營造中國只出了「兩個偉人」的氛圍。

時事評論人士馬聚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指出,中國官方不斷突出毛澤東在中國的歷史地位,是為其統治地位服務,傳承紅色血脈。他說:「習近平對毛澤東的拔高非常符合其個人價值觀,他13歲時遇到『文化大革命』,16歲時是『上山下鄉』時期,他的成長期是在毛澤東思想籠罩之下,所以對於他的敘事,只有毛澤東這樣的樣板。」

馬聚認為,毛澤東的地位越高,習近平執政的合法性也就越強,這也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和文化訴求。

官方與民間紀念活動的衝突

此外,對於毛澤東冥誕的紀念活動,中國當局與民間存在一定的緊張關係。英國《衛報》就指出,迎接毛澤東冥誕之際,中共在舉行各種紀念活動的同時,卻也在阻礙公眾自發的紀念活動,美國之音也有相關報導。

美國之音19日文章以當地毛派組織的活躍成員視角來看今年的紀念活動。報導稱,中國各地的毛派組織和支持者們正秘密而熱切地準備著一系列活動,以紀念這位共產黨的創始人和國家前領導人。在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挑戰的背景下,這些活動具有特別的政治意義。

報導訪問了山東退休人士趙紅兵,作為毛派組織活躍分子的他提醒媒體,由於當局對活動的嚴格監控,反映出在當前的政治環境中,對毛澤東的公開紀念需要謹慎而行。

報導指,毛派組織對今年的紀念活動充滿期待,這些活動不僅是對毛澤東遺產的肯定,也是對當前政府政策的一種隱性評價。趙紅兵特別對警方要求活動前申報的做法提出質疑,這表明在紀念毛澤東冥誕上,政府和民間存在一定的緊張關係。

毛派眼中習近平是左是右?

關於習近平對毛澤東的態度,美國之音報導認為,一方面,習近平頻繁地引用毛澤東的政治教誨,另方面,當局又加強對非官方共產黨歷史描述的控制,特別是關於毛澤東的描述。這種模糊的官方態度可能旨在保持政治穩定,同時贏得民心。

但美國之音引述趙紅兵的話凸顯當中的矛盾:「習近平現在是左右不逢源,左邊的人看他,覺得他右,右邊的人看,覺得他左,說他好的人是微乎其微的。當然,按照我們毛派共產黨員的標準來看,他是完全的右。」

美國之音強調,在中國這個轉型期,毛澤東的形象和遺產仍然是一個強有力的象徵,被不同的人和組織,用來表達對當前政治狀況的不同立場和看法。

已故德國《明鏡周刊》義大利記者泰爾紮尼(Tiziano Terzani)當年在他的中國遊記開頭話至今還適用:「在中國中心的中心躺着一具屍體,至今沒人敢把他擡走。」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