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少點政治多實事  桃園經驗有啟發

民調顯示,非典型政治人物張善政的施政表現,顯然已獲多數市民認可。圖/張善政臉書
民調顯示,非典型政治人物張善政的施政表現,顯然已獲多數市民認可。圖/張善政臉書

武太康/台灣資深媒體人

去年底「九合一」選舉結束,六都中包括台北市、桃園市都是新人換舊人,執政滿週年之際,外界不免拿放大鏡檢視。「ETtoday民調雲」日前發布桃園市長就職週年民調顯示,非典型政治人物張善政的施政表現,顯然已獲多數市民認可,評比都取得高分。這讓人回想年前那場選舉,民間曾議論「超越鄭文燦不易」,如今看來,非典型政治人物已用自己特有的步伐和節奏,獲市民認可。

根據這份執政周年民調顯示,桃園市民光榮感高達86.3%,創桃園史上之最,張善政施政滿意度74.1%,和今年4月執政百日相比,這兩數據各成長了4至5%。若要拿前後任市長相較,張善政的數據已不讓前朝專美於前。事實上,純以數據來看,張善政表現也相當突出。以兩人首任執政百日滿意度調查為例,鄭文燦42.0%,張善政70.0%。即使2021年鄭文燦獲媒體「五星」評價,但當年TVBS六都民調,排第二的鄭文燦也僅達到69%。

執政百日時綠媒曾酸張善政,不要認為百日民調拿70%就自覺滿意,「執政週年才是大考驗」,但經過這次調查,外界似已無話可說。治理城市仍須扎根過去的治理經驗。當閣揆時張善政苦民所苦,更重要是能解決問題,如代理院長時遇上霸王級寒流,張善政指示農委會對災損補助「彈性、加速、從寬」,2016遇美濃地震南下勘災,多次前往維冠大樓慰問災民感同身受,連市長賴清德都感動。

「一輩子都是做事的人,只知把事情做好,無論在任何職位上」,張善政在臉書寫下這段「座右銘」,也將他應用到一年多來桃園的治理身上。從張善政身體力行也看到這點,如民調提到市民最迫切期望解決的是交通,若拆解張善政的工作優先順序,交通該是算首位了。

舉例來說,桃園計劃明年6月拆除中壢火車站,建「三鐵共構」,但為讓八德搭捷運綠線到中壢乘客轉乘方便,張善政趁視察之際向中央喊話,在中壢車站建「大月台」以一勞永逸,如今已獲交通部善意回應,得利的當然是市民。

再以市民最迫切解決排第二的「詐騙」事件為例,桃園雖身為「國門」,但過去詐騙案卻層出不窮,青埔因擄人勒贖被謔稱「青埔寨」。張善政在施政上強調科技執法,如日前啟用的「刑事鑑識中心」,其中建置9間含化學、DNA、痕跡、氣動槍枝的實驗室,半年便取得TAF的9項ISO實驗室認證,並購入共軛顯微拉曼儀器,成為全台唯一警界所擁有。去年全台詐騙事件創新高,今年桃園超比例防範了詐騙案件的發生。所謂市民「光榮感」,自然與犯罪率降低有關。

張善政上任至今滿週年,當然還是不少人拿他與前任鄭文燦做比較。但每個人的執政風格本就有差,鄭文燦確實積極任事,也投入不少建設,滿足不少地方的需求,但當城市治理引進了不同典型和模式後,市民才驚覺,積極任事不該是為了考量政治人脈,公共建設更不應該讓關係企業荷包滿滿,地方需求更不該挖東牆補西牆,亂套了財政一本賬。

「多做實事,少點政治」正是張善政的施政風格。說他理工男也好,非典型政治人物也罷,只要為城市建設謀發展,為廣大市民謀福利,讓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就是個成功的市長。

放大到整個台灣看,2024總統大選將屆,在藍綠吵翻天之際,做為政治人物如能多做實事,少點政治口水,對民眾是幸甚。桃園執政經驗,值得台灣其他縣市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