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反對廢除死刑的民意長期高達8成以上,面對預計本周宣判的死刑存廢釋憲案,中華人權協會與台灣審議民主協會今天(18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此前花費3個月進行的兩階段審議民主公民會議成果,發現參加過大樣本民調後再參加審議式民主的民眾,仍有8成以上反對廢死;主張廢死者從17%降為9.2%,未表態者則由1.4%大幅提升至10.6%。
中華人權協會與台灣審議民主協會5月20日啟動「死刑存廢 全民參與」審議式民主計畫,6月20日完成第一階段大樣本的3003位民眾民調,並從中抽取144位民眾,於7月13日展開一整天的第二階段審議式公民會議,公民會議之後再次民調,了解民意變化,並於今日公布成果。
中華人權協會理事長高思博指出,本次調查主要發現,經過審議會議一整天的專家解說、公民意見討論後,反對「廢除死刑」者由81.6%微幅下降到80.2%,與參與審議會議公民的前測以及全體大樣本的結果相同;反而是支持廢死者明顯減少,轉為不表態,可見廢死與否,對民眾而言,仍屬於過度理想化的概念,需要停一停。
立院開議後,將審查新任大法官被提名人,高思博呼籲現任大法官們要以司法公信力為最核心考量,而非執著於政治或個人價值觀、道德觀,因為司法公信力是靠一代代的法律人接力耕耘、爭取社會廣泛支持。他引述前司法院長翁岳生「司法為民」的看法,大法官離任時可自問:留給下一任憲法法庭的公信力是變強還是變弱?他也向大法官被提名人喊話,司法積極主義不能濫用,否則將傷害司法公信力;尤其如果要依憑特定的政治力量貫徹個人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對立,是自毀司法公信力。
前司法院副院長蘇永欽表示,協會之前舉辦的審議式民主,在台灣是相當難得的。死刑存廢不是一個普通多數決的議題,而是民眾參與審議式民主後,認知及想法的改變,這已經是深度民主的決定。
蘇永欽詢問:大法官對某些價值,是否適合用一種很強烈的方式表達出來?他舉例2009年有名譽受害者要求媒體登報道歉,媒體不服提出釋憲,大法官在釋字第656號解釋,說判決登報道歉必須符合比例原則,並不當然違憲;但2022年憲法法庭第2號判決,說只要強制登報道歉就構成侵害思想自由,一律違憲,這樣極端的看法一般人就很難接受。而此次不管是大樣本民調或深度民主,都有逾8成民意不贊成廢除死刑,大法官跟這樣的民意對抗,「是把大法官的角色,放在上帝的位置嗎?」這讓他相當擔憂。
台灣審議民主協會理事長朱雲鵬表示,民調及審議民主結果顯示,對於非常重大、殘忍的犯罪,8成民眾希望保留死刑的選項,這是社會對於公平正義的期待;至於執行死刑是否違反國際潮流?事實上美國跟日本還是保留死刑,而歐洲國家多半廢死,換言之死刑存廢是每個國家應該要自己決定,無論是否廢死,都不能說是違反國際潮流。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楊文山說,民調及審議式民主的結果顯示,民眾最能接受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做為廢除死刑後的替代方案,但這裡有一個貓膩,因為目前台灣的無期徒刑仍可假釋,所以若要改成「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必須經過立法。所以可以看出,台灣民眾是審慎溫和,但是也很在意法律執行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