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各有盤算:美國總統大選對兩岸關係的意涵

在美國總統大選白熱化之際,拜登總統主持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營造外交聲勢。圖/白宮臉書
在美國總統大選白熱化之際,拜登總統主持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營造外交聲勢。圖/白宮臉書

黃奎博/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

再約莫一個半月,若不出意外,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即將揭曉。美國國內應不至於將所謂的「中國因素」、「中國威脅論」或台海戰爭變成政策辯論的焦點,而還是繼續以經濟(通膨、失業)、墮胎、移民、治安(毒品)、能源等為重中之重。

但這並不表示中國大陸就此消失在美國大選議題辯論中,而是因為美國反戰民意略占優勢的趨勢,而且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威脅還及不上前述各項內政議題來得直接而急迫,所以聰明的美國政治人物比較不會將「中國因素」、「中國威脅論」或台海戰爭放在政策辯論議程的最前面。

簡言之,美國整體民意略為偏向孤立主義,或說海外用兵持續相對不受歡迎,尤其是較大型的搖擺州,看似至少有半數選民不樂見美國採向外擴張的政策。

對共和與民主兩黨而言,這樣的民意當然要重視。如前述,目前兩岸關係不是美國大選的熱門議題。有時候兩岸各自對美的「放大鏡」讓兩岸人民以為美國朝野均將兩岸關係視為最重要議題之一,實則不然。兩黨不得已地見到以巴戰爭躍上檯面,但目前挺以色列的立場都不容易讓他們在這議題上得分,甚至還可能失掉一點分數。俄烏衝突在美國社會中則出現議題疲乏性,兩黨不得不挺烏,但挺得太過、資源給得太多,又會造成民眾質疑厚此薄彼。

回到兩岸關係。美國朝野的「制中友台」,形式上成為共和與民主兩黨主流,但制中有其侷限、友台有其節制,主要是因為,具有全世界第一和第二名綜合實力的美、陸戰略互動格局下的三個「相互」:相互依賴、相互懷疑、相互制約。美國國會看來正扮演更大、更積極的友台角色,而且因為美國政治的分權制衡,國會在台美陸三邊關係的影響力,確實略微增加(但還不到關鍵地位),短期內值得多加觀察。

對中共當局而言,當前不宜讓「中國威脅論」繼續渲染,以免在美國大選中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所以台海的緊張最好不要升高能見度,並成為美國朝野的焦點;但在台海,中共當局目前偏硬的行為並不會讓步。這顯出了兩相矛盾的狀況,但對中共當局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中共當局之所以陷入兩相矛盾,一來是因為要堅定且強力地表示反台獨的態度和立場,二來是增加對美談判籌碼,同樣的,美國也會伺機讓台美關係的互動成為對陸談判的籌碼。

對民進黨政府而言,因為美陸關係惡化、美國適逢大選較無暇顧台,現在是小型的「台獨戰略機遇期」。雖然知道大選結束後,美國對台「緊箍咒」非常可能會回來,但若能趁現在稍稍撐大台獨工程的政治空間,未來尚有可能援例繼續往台獨方向移動,是樁穩賺不賠的生意。

但這會不會是短多長空的投機、務虛行為,使兩岸關係進一步陷入險境,值得各方仔細推敲。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