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中華民國認同    台灣最大共識及公共財

113年國慶晚會5日在台北大巨蛋舉行,現場國旗飄揚,與會人士高唱「明天會更好」。圖/中央社
113年國慶晚會5日在台北大巨蛋舉行,現場國旗飄揚,與會人士高唱「明天會更好」。圖/中央社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暨澄正書院主任

總統賴清德在民國113年國慶晚會致詞中宣稱,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強調要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快樂,勿用祖國二字。賴清德提出「祖國論」,成為國際關注的話題,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更將賴清德「祖國論」登在首頁。

賴清德既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國互不隸屬論或或稱前者為後者祖國論,又避開國慶晚會中設計唱國歌、國旗進場環節,運用國慶晚會提出中華民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的祖國,如此中華民國已然成為其與大陸當局鬥爭政治工具。賴在國慶晚會再次倡議強化「新兩國論」,挑起兩岸間的敏感政治神經。從憲法層面意涵來說,中華民國尚未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賴總統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定位,既稱互不隸屬論,這不僅悖離憲法一中精神,根據憲法前言明載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預設國家統一願景;也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對兩岸定位一國兩區的界定。傳統憲法界定兩岸關係,是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絕非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若是對上述兩岸關係界定有所爭論,既有機制可以舉辦公民投票投票表決或者移請憲法法庭進行司法解釋。

從賴清德就職前界定台灣不是中國一部份、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及就任後宣稱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及台灣是自己國家名稱,兩岸互不隸屬論;及陸委會副主委公開倡議兩岸兩區是兩國關係,所謂務實台獨與新兩國論形同一體兩面。賴主政下不是將中華民國台灣化而已,更是要將中華民國台獨化,始有呼籲不要再提兩岸既有歷史關係說法。

然而,賴清德說法並無助於凝聚國家認同,反而讓國家認同陷入分崩離析及坍塌。從國家認同變遷角度來說,檢視中華民國傳統國家認同已被解構;但新的國家認同卻呈現紛亂混淆,未能完全獲得重構,陷入一個中華民國各自表述爭辯。對比分裂國家中的統一前德國、越南及韓國,未曾有如此分化不堪國家認同及國民意識,不會出現不認同自身是德國人、越南人及韓國人現象。

然而,歷屆民進黨籍總統卻未曾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及同屬中華民族,且賴相對於前總統陳水扁及蔡英文更為否認之。李登輝總統尚稱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陳水扁
總統倡議兩岸政治統合論、四不一沒有,建立兩岸特殊關係,宣稱同文同種。蔡英文總統提出維持現狀,提及文化血緣關係。儘管陳蔡皆無倡議統一,但也宣示兩岸人民尚存文化血緣淵源。

至於賴清德總統不僅沒有國家統一願景,也無中華民族認同。就職演說未像蔡英文提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無論及兩岸人民歷史血緣關係,朝向去中國化及去中華民族認同方向發展。是故,賴主政下,國家認同問題將更歷經中國認同典範向台灣典範轉折,勢將造成政黨對立、國家認同衝突及兩岸敵對越來越上升。

儘管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與認同自己是中華民國國民並無衝突;但反而是認同中華民國國民,卻難找到中國認同。從歷屆中國人及台灣人認同變遷調查顯示,目前台灣人認同達六成以上,雙重認同皆三成五上下、中國人認同約百分之五以下。進一步言之,雙重認同中的中國認同及純粹中國認同約有四成左右。

兩岸當局對兩岸定位歷經變遷。從互爭中國代表權,到一個中國原則及內涵爭論,再至九二共識成為重啟兩岸協商對話的政治基礎,最終習馬二會提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此印證大陸對台政策從戰略清晰邁向戰略模糊,也代表大陸當局的政治讓步。兩岸關係定位至少應要回到同屬中華民族,方可說服大陸社會持中華國族主義者及愛國主義者,試圖運用激烈民族主義武統解決台灣問題聲浪飆漲。

從兩岸互爭中國代表權,再到台灣已放棄中國代表權爭奪,再到民進黨創造虛擬台灣主權及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說法,若一再欠缺雙重認同將使兩岸關係越走越遠。同時,台灣人認同若無法與中華民國國民認同完全包容,如金門馬祖民眾係持福建人認同,而非台灣認同。若是民進黨政府仍將台灣人認同等於中華民國認同,就會排除福建人認同。且若是將台灣認同錯誤以為台獨認同,這更不恰當。當賴總統將務實台獨等同台灣主權獨立,又等於中華民國獨立,如此中華民國便會失去兩岸衝突緩衝角色。職是,中華民國是臺澎金馬人民的最大保護傘,認同中華民國是最大的台灣共識,國人在慶祝國慶日之際,理應珍視愛惜此一最大公共財。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