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少子化與大學退場:高等教育改革的挑戰與契機

少子化影響下,許多私立學校無法維持運營,面臨退場危機。 圖為大漢技術學院7月停招碩士班,考生舉牌抗議。圖/中央社
少子化影響下,許多私立學校無法維持運營,面臨退場危機。 圖為大漢技術學院7月停招碩士班,考生舉牌抗議。圖/中央社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全球品牌創新永續協會理事長

隨著台灣社會進入少子化時代,高等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少子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到大專院校的招生與經營,許多私立學校無法維持運營,面臨退場危機。根據統計,近十年來已有多所私立學校停辦,這股退場浪潮並不會輕易平息,只會更加嚴重。

台灣少子化的問題自20世紀末逐漸浮現,出生人口從1990年代的每年約30幾萬,降至今日不到15萬。這意味著大學新生的數量逐年減少,導致大學招生名額大幅縮減。尤其是私立大學,由於學費高於公立大學且政府補助不足,私立大學普遍面臨招生困難。台灣的高等教育曾因1990年代的「教育鬆綁」政策而快速擴張,但在沒有充分考慮人口變化的情況下,過度設校的結果是今日的大量私校面臨倒閉​。

這樣的結構性問題並不僅限於台灣,其他少子化嚴重的國家,如日本和韓國,也同樣面臨大學退場的問題。但台灣的問題尤為嚴峻,因為台灣的高等教育過度依賴私立大學。在公立學校擁有更豐厚資源、學費較低的背景下,私立學校往往難以吸引到足夠的學生。這造成了私校大量倒閉,並引發學生安置、教職員資遣等一系列問題​。

台灣的私立學校退場機制,從制度設計上面臨許多挑戰。雖然《私校法》與《退場條例》分別提供了法律框架,規定私校退場的條件和程序,但實際操作中卻顯現出許多問題。首先學校一旦被列入專案輔導名單,往往已經進入財務危機的最終階段,缺乏挽回的空間。此外對於許多偏遠地區的學校而言,退場可能帶來整個地區教育資源的流失,加劇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困難。

退場過程中的資產處理問題,尤其是校地的變更與處置,也成為各方爭議的焦點。根據現行法律,退場學校的資產需歸屬於公家或非營利機構,但實際操作中,許多學校的資產管理問題引發了不當牟利的質疑。有學者建議,由中央成立退場基金,接管退場學校的資產,避免資產落入私人之手,並以此基金作為未來退場學校教職員資遣和學生安置的經費來源​。

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的高等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一個關鍵的改革方向在於調整公私立學校的學費結構。目前公立學校的學費僅為私立學校的一半,這使得學生與家長在選擇大學時,更加傾向於公立學校,導致私立學校招生困難​。因此有學者提出,應逐年調整公立學校的學費,同時減少招生名額,使得公私立學校的收費逐漸趨同,從而緩解私立學校的招生壓力​。

這一改革方案也面臨家長與社會的強烈反對。許多家庭對公立學校學費的提高抱有疑慮,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認為這將加重教育負擔。針對這一問題,政府應考慮對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補助與獎學金,以確保教育的公平性​。

少子化帶來的危機雖然讓高等教育面臨嚴峻挑戰,但同時也是改革的契機。台灣的高等教育可以藉此機會進行結構性調整,不僅包括學費與招生制度的改革,還應促進大學的多元化與國際化發展。例如,台灣可以借鑑其他國家,如瑞士與美國,這些國家的許多優質文理學院雖然規模較小,學生人數不多,但卻以精緻的教學品質和國際化的視野著稱​。教育部要做的就是盡量不要限制大學的轉型發展,否則台灣的大學必死無疑。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