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後再現蕭邦失傳作品 美博物館手稿被認證是真跡

紐約市一家博物館近日發現一首蕭邦未曾公開的《圓舞曲》手稿。圖/取自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臉書
紐約市一家博物館近日發現一首蕭邦未曾公開的《圓舞曲》手稿。圖/取自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臉書

蕭邦逝世175年後,紐約市一家博物館的副策展人麥克萊倫(Robinson McClellan)近日發現一首蕭邦未曾公開的《圓舞曲》,經與外部專家深入研究後,認證是蕭邦真跡。這首《圓舞曲》長度約1分鐘,它的現身無疑是古典音樂界的大事,也是近百年後再現這位波蘭作曲家未曾問世的作品。麥克萊倫說:「首次聆聽這部作品,將成為鋼琴界令人激動的時刻。」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摩根圖書館暨博物館(Morgan Library & Museum)10月28日的聲明指出,這首《圓舞曲》的泛黃手稿僅略大於一張明信片(約4 x 5英寸),左上角標有「Valse」,即「圓舞曲」的意思。該館音樂手稿副策展人麥克萊倫(Robinson McClellan)在整理2019年收到的手稿時發現,之後他找來外部專家的協助認證。聲明中提到:「他感到奇怪的是,頁面上的小節沒讓他想起任何一首蕭邦《圓舞曲》。」聲明補充說:「蕭邦以創作『小曲』聞名,但這首作品約1分鐘,比他的其他《圓舞曲》都短,儘管如此,仍是一首完整作品,並展現作曲家成熟作品中的『精煉』風格。」

麥克萊倫找來賓夕法尼亞大學文藝學院副院長、蕭邦專家卡爾伯格(Jeffrey Kallberg)協助認證這首圓舞曲。聲明指出:「經詳盡研究發現,這首作品極有可能是蕭邦的創作。」

一位博物館女發言人10月29日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研究還包括紙張保存專家的分析,他們發現手稿的紙張和墨水與蕭邦通常使用的材料相符,將手稿日期定位於1830年代。發言人說:「書寫風格與蕭邦的其他筆跡相符。樂譜上有指法和力度標記,顯示蕭邦可能曾考慮將這首作品公開演出。」

摩根圖書館暨博物館館方認為,手稿尺寸如此小可能是作為禮物準備贈送他人的題詞本。蕭邦通常會在贈禮手稿上簽名,但這份手稿未署名,博物館認為這暗示蕭邦最終改變主意沒送出。

麥克萊倫在聲明中表示:「這首新發現的《圓舞曲》開拓我們對蕭邦作曲的理解,並提供學者新問題,包括創作的時間和可能的受贈人。」麥克萊倫說:「首次聆聽這部作品,將成為鋼琴界令人激動的時刻。」博物館發言人表示,這部作品「讓我們窺見蕭邦的創作歷程」,尤其是其短小篇幅和「一些有趣的力度標示。」她補充說:「我們可以看到蕭邦在嘗試一些日後成為其風格標記的元素。」並指出這份手稿應是蕭邦20來歲的創作。據博物館表示,自1930年代末以來,尚未發現蕭邦的未知作品。

館長貝利(Colin B. Bailey)在聲明中指出:「我們館藏中有許多珍貴的音樂手稿,這些手稿有作曲家創作過程中的手寫筆跡,發現這樣一首知名作曲家的新作品,真是令人振奮。」

館方在社群平台的貼文也提到,這份手稿為A小調,僅有24小節,內容反覆兩次。開頭頗為引人注目:幾個陰鬱、充滿不協和音的小節隨著一聲猛烈的爆發而告終,隨後才進入一段帶有憂傷色彩的旋律。蕭邦已知的《圓舞曲》中無一以這種方式開頭,令這首作品更顯神秘。全曲約持續一分鐘,是他所有《圓舞曲》中最短的一首,但同樣展現他成熟作品中典型的「緊湊」風格。

波蘭作曲家蕭邦生於1810年,以鋼琴獨奏曲聞名。但39歲即在法國巴黎去世。他是波蘭最著名的文化象徵之一,他的名字在波蘭各地的公園、街道、長椅和建築物上隨處可見。波蘭的作品和形象遍布中歐國家,他的居住地都立有顯眼的牌匾,多座城市豎立他的胸像和雕像。1849年去世後,蕭邦的心臟被密封於華沙聖十字教堂的牆內。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