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請台灣看清楚烏克蘭的下場

俄烏戰爭超過千日,烏克蘭飽受戰亂之苦,傷亡人數已達50萬。圖/取自烏克蘭政府官網
俄烏戰爭超過千日,烏克蘭飽受戰亂之苦,傷亡人數已達50萬。圖/取自烏克蘭政府官網

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2024年11月7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出席智庫「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會時直言,西方國家正試圖在台海挑起「烏克蘭式」危機。

所謂「烏克蘭式危機」,本質上是地緣政治競爭所催生的悲劇。西方以「加入北約」為誘餌,促使烏克蘭逐步踩向俄羅斯的戰略紅線,最終迫使莫斯科選擇以武力回應。

烏克蘭式危機的影子:台海局勢的隱憂

近年來,西方國家對台灣的支持顯著增強。美國及其盟友不僅持續對台出售先進武器,頻繁派遣高層官員訪問,還以艦艇和軍機穿越台海展示存在,並鼓勵國際社會展開一系列「友台」行動。這些舉措無疑對北京的戰略底線形成直接挑戰。

面對此變化,民進黨政府認為中共既缺乏武力統一的能力,也缺乏行動的意志。因此,選擇進一步推動與大陸對立的政策,並不斷逼近北京所設下的紅線。

如果我們將「烏克蘭」置換為「台灣」,將「加入北約」置換為「追求台灣獨立」,台海是否可能重演俄烏的悲劇?

烏克蘭的前車之鑑

歷史不斷重演,因為頑固的領導人往往無視教訓。烏克蘭的危機並非一夜之間發生,而是北約與西方曖昧承諾和行動不對等,長期積累的結果:

1. 2008年4月:布加勒斯特峰會

北約首次明確表示,烏克蘭將成為北約成員,這一承諾成為莫斯科高度警戒的信號。

2. 2014年2月:克里米亞危機

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以後,北約加強與烏克蘭的軍事合作,提供訓練和武器現代化支持,進一步激化俄烏矛盾。

3. 2021年6月:布魯塞爾峰會

北約再次重申2008年決議,強調支持烏克蘭的領土完整,譴責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吞併。

澤倫斯基政府對北約的保證心懷期待,強調烏克蘭的軍隊已經達到北約標準,呼籲北約成員國不要再以烏克蘭軍隊不符合標準為由拒絕其加入。然而,其結果是莫斯科覺得「忍無可忍」,終於在次年2月發動戰爭,導致烏克蘭陷入一場持續至今的毀滅性衝突,總計超過50萬人死傷,800萬人流離失所,另有780萬難民逃往他國。

犧牲如此慘烈與悲壯的烏克蘭,最終得到了什麼?

烏克蘭與台灣的區別

烏克蘭地處歐洲中心地段,有31個北約成員國相助,陸地交通便利,且在戰爭期間獲得美國超過1800億美元,歐洲其他國家127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相較之下,台灣四面環海,補給與援助將更為困難,付出的代價必定遠比烏克蘭慘重。

台灣的選擇:抗中依美vs和中親美

烏克蘭的悲劇是台灣應深刻反思的前車之鑑。從中,我們能汲取什麼教訓?

其一,當大國利益交鋒時,小國如果錯誤解讀信號,可能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第二,國家領導人肩負的責任,是制定長遠,而且可能實現的戰略目標。以澤倫斯基為例,戰爭爆發後他提出「收復克里米亞」,這是可能實現的戰略目標嗎?若成功機率極低,卻帶領人民盲目追求,其結果恐怕只會讓國家承受更深重的苦難與傷亡。

對此,台北國安團隊應冷靜評估:假如你們站在北京的立場,什麼條件下中共可能容忍台灣獨立?

具體步驟建議

1. 條列可能情境

將所有可能導致北京妥協的情境逐一列出,諸如:

A、內部崩解:中國爆發內戰,並分裂成數個國家。

B、經濟崩潰:中國經濟因內外危機,無法承受統一成本。

C、外部壓力:中美全面對抗,或國際環境劇變。

D、…………

2. 評估實現機率

針對每一個情境進行量化分析,從現實出發評估成功的可能性。

3. 審慎調整策略

倘若所有情境的成功機率都微乎其微,是否應重新考慮從「抗中依美」轉向「和中親美」?

問題的本質:人民的代價

戰略失誤的代價從來不是少數決策者所承擔,而是整個國家和人民的陪葬。若領導人選擇了一條成功機率極低的路徑,那些未參與決策,甚至反對該政策的人民,為什麼要為此承擔不可挽回的後果?

兩岸關係並非簡單的「黑、白」選擇。在「統、獨」兩個極端之間,有更大的灰色地帶等待雙方探索。台北與北京若能在此範圍尋求一個「雙贏」的妥協方案,或許能避免陷入不可挽回的戰爭局面。反之,若都抱定不退讓的心態,今日俄羅斯,明日中國;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請台灣人看清楚了:接下來烏克蘭的下場是什麼?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