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憲法:一場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三)

前總統馬英九在成都舉行的座談會中強調,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圖/取自大陸國台辦官網
前總統馬英九在成都舉行的座談會中強調,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圖/取自大陸國台辦官網

李魚豪/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生

五、 未來的可能性:如何在新體制框架下尋求共識?

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若未來不存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的極端論述,或許會加劇兩岸對立與不安。相比之下,探索兩岸在全新政治體制下的合作與共存,更具可行性。此過程中,我們或可借鑒歷史中的模式。例如,民國初期,北洋政府與廣州軍政府並存的情形,兩者在不同領土內行使治理職能,形成某種程度上的政治協調與妥協。

具體來說,一種可能的未來設想,是兩岸探索新的聯邦體制,將兩岸的差異化政治實體與文化背景,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下進行結合。這樣的聯邦體制,能夠尊重彼此的制度與文化,同時在核心層面實現協同發展,既能保障兩岸的政治多樣性,又不失國家整體的穩定性。

此外,為減少歷史包袱對現代治理的負面影響,兩岸可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逐步推動法理調整,開放對話與法律互認,實現兩岸關係的理性發展。此過程將需要雙方在和平與合作的基調下,積極推進互信建設,並逐步達成更高層次的政治協議,這樣的探索為兩岸長期和平奠定基礎。

然而,在探索這一新體制的過程中,亦需參照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一國兩制」的案例。該框架本意,是要在保持香港高度自治的情況下,實現國家統一,但最終因諸多因素的制約(如承諾改變),導致香港的高度自治受到侵蝕,政治與社會局勢愈加緊張。這一情形影響台灣民眾對類似方案的接受度下降。

台灣人民無法接受類似香港模式的原因,除對中共政權的深刻懷疑外,還有對自身政治體制與民主自由的堅守。台灣的民主體制與西方相比雖不成熟,但明顯與大陸的政治理念存在顯著差異。在這種背景下,對於台灣民眾而言,「一國兩制」不僅代表著對現有生活方式的威脅,也難以在精神與制度層面達到雙方的認同。因此,台灣人民更希望尋求一種尊重多元政治體制,並能夠保障自由、民主、法治的解決方案。

兩岸未來的政治共識,需要在充分理解這些歷史教訓與民意基礎上,逐步構建一個尊重雙方現狀、注重民主與穩定的新體制。這一過程將是艱難的,但也是建立長久和平的重要基礎。

六、 結語:歷史的承繼與未來的探索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憲法,作為歷史的產物,承載深刻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挑戰。自中華民國成立以來,無論是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重要角色,或在兩岸分治後的實際治理,都表現出其不容忽視的政治、法治與文化價值。中華民國憲法在台灣的實施,為台灣內部的政治運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並在兩岸關係中具有重要影響。

在國際社會和兩岸問題的關注下,台北政府需要在憲法框架內尋找突破口,以應對選舉、政策制定和對外關係中的壓力。透過具體案例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下的農業、醫療、文化及經貿合作,展示了兩岸交流的具體成效和積極影響,進一步強化了互信,促進了和平發展。

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需要依賴理性對話與務實合作。探索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尋找兩岸共同發展與和平共處的道路將是關鍵。中華民國憲法所體現的民主精神與法治價值,不僅是台灣內部政治發展的基礎,也應成為兩岸互動的橋樑,促進兩岸民眾對和平與穩定的共識。

然而,這一過程並非易事。兩岸的政治理念與發展模式存在顯著差異,但只要雙方本著尊重與理解的態度,尋求平等對話與合作,便能為兩岸關係的未來開辟出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景與合作意識,將是推動和平發展的核心動力。(全文完)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