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主席、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涉京華城、政治獻金案,在二度交保後,經檢方再抗告成功,北院2日裁定柯文哲等4人羈押禁見,引外界質疑。資深媒體人楊艾俐在臉書發表逾千字長文,痛斥執政黨、檢調與媒體聯手辦案,質疑行政與司法權壟斷下,台灣是什麼樣的未來?
楊艾俐指出,柯文哲從去年8月羈押在看守所,到檢察官起訴,長達4個月,柯P第一次交保付出3千萬保證金,北檢抗告,北院再開庭,又增加4千萬保證金,以7千萬交保;但北檢又抗告,北院2日晚間開庭,柯文哲等4人4度被羈押,很多人都認為柯被求處28年徒刑,加上檢方一再抗告交保,實在不合比例原則。
楊艾俐表示,柯文哲去年8月被羈押時,當時很多人還認為他罪有應得,法律應該好好懲罰一下。他輕言浮語,屢次說謊、誇口、抹殺真相,媒體對他幽默、苛刻、四兩撥千斤的話都報導,也不查證就照登,他操弄民粹及各種議題,總是滿足大多數人的胃口。但現在愈來愈多人開始同情柯文哲,認為北檢處理過程有瑕疵,不斷有柯的負面消息流出,如發現硬碟,裡面記載上千萬交易,傳紙條要「橘子」快逃等,以致很多人認為,台北地檢署是按照「黨檢媒」一體的劇本起訴柯。
起訴書出來後,有網友以AI計算起訴書全文,發現共出現11次「疑似」、68次「可能」、5次「推測」,連民進黨大老、總統府資政謝長廷都發文認為,北檢證據薄弱、輿論審判;而前副總統呂秀蓮更表示,最近民進黨表現令人失望,要留意世界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楊艾俐提到,其實早在民進黨籍前總統蔡英文上任後,就開始不斷插手司法界,政治辦案屢見不鮮,賴總統上任後,更是變本加厲;民進黨立法院黨團以祭出黨紀的強度,否決「一路罵民進黨」的大法官被提名人劉靜怡,赤裸裸展現大法官只能乖乖遵從民進黨的旨意。楊艾俐質疑:「是否辦完了柯文哲、林姿妙、高虹安後?進一步辦其他頗得人望的反對黨縣市長呢?」
楊艾俐認為,司法系統在民主政治體制中被視為「最後防線」,尤其在保障法律公正、維護個人權利以及制衡行政權力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當其他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或民間社會無法有效解決衝突或改革體制時,司法往往成為最後的依託。然而,司法是否能夠發揮這一功能,也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台灣人民對司法的信任正面臨崩潰的危機。
「司法權和行政權都被壟斷時,在歷史上總是出現革命和動亂」,楊艾俐說,法國大革命、俄國沙皇被蘇維埃共產黨推翻,甚至本世紀2010年前後,突尼西亞與埃及、敘利亞等遍地開花的「阿拉伯之春」正是例證。當司法淪為壓迫工具,人民對公平與正義的渴望終究會化為抗爭的力量,而革命的怒火便在絕望中點燃。這幾個國家的人民、政府及軍隊常年抗爭,至今還未安定下來。
近代有很多政治領導人用肅貪的名義,進而以司法羅織罪名或做出不公審判以打擊政敵。俄羅斯總統普丁就備受國際矚目,他整肅兩位高調反對者,一位為石油巨賈米哈伊爾,另一位是律師納瓦尼,前者現流亡西方,後者在獄中死亡。
楊艾俐最後表示,司法腐敗的代價不僅限於政治。對於經濟,法治的不穩定將直接影響投資者的信心,企業經營環境惡化,外資卻步,導致本地經濟雪上加霜。對於外交,國家的司法形象若受損,國際間的信任亦將逐步流失,甚至影響國家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台灣的司法正逐步聽命黨意,尤其大法官的形象最明顯,這絕非台灣人民願見的未來,但我們是否正走向這樣的困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