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
美國領導人拜登(Joe Biden)在卸任前夕特赦37名聯邦死刑犯,引發各界討論。而即將於1月20日上任的川普(Donald Trump),早已在競選過程中表明,他的政府將推行嚴格的犯罪懲治政策,並恢復聯邦死刑。與美國司法政策因領導人更迭而劇烈轉變相比,台灣民進黨政府多年來堅持推動廢死,將其視為「進步價值」的象徵。然而,這一立場在國內外卻面臨各種挑戰,不僅與台灣民眾的司法正義訴求產生落差,也可能因川普新政府的強硬路線在台美關係中引發矛盾。
川普的強硬死刑政策與拜登的特赦遺產
川普在2024年的選戰中明確提出,他的政府將恢復並擴大聯邦死刑適用範圍,特別針對毒品犯罪、謀殺警察及其他重大暴力案件。他主張,死刑不僅是一種懲罰,更是嚇阻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他在公開場合指出:「過於寬鬆的司法政策只會助長犯罪,社會需要明確的懲戒訊息。」
相比之下,拜登在其卸任前的特赦舉措則以尊重生命價值為出發點,試圖彰顯國際人權理念。然而,這一政策引發受害者家屬的不滿。例如在阿曼達·斯內爾(Amanda Snell)案件中,受害者家屬直言這種特赦是一種「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公平正義的原則在某些情境下難以得到維護。
民進黨的廢死執念與社會反響
台灣民進黨政府自蔡英文2016年上台以來,便積極推動實質廢死政策。根據統計,2016年至2024年間,台灣僅執行兩次死刑。民進黨政府多次公開強調,廢死符合國際人權趨勢,並將台灣定位為「亞洲民主燈塔」的典範。2024年,時任副總統的賴清德曾表示:「廢死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我們相信這是對生命的尊重。」
然而,這一政策在國內卻未能獲得普遍支持。根據2023年的調查,超過75%的台灣民眾支持保留死刑,認為其對於遏制重大刑案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高雄滅門案等駭人聽聞的犯罪事件後,要求執行死刑的聲浪高漲,即便在民進黨內部,也面臨來自民意的壓力。
台美政策互動中的潛在矛盾
民進黨政府長期奉行「親美抗中」的核心戰略,並試圖在內政與司法政策上迎合美國主導的國際人權標準。然而,川普新政府即將推行的強硬死刑政策,與民進黨的廢死主張在價值觀上存在顯著差異,可能對台美合作帶來挑戰。若台灣試圖繼續透過對美靠攏來鞏固國際地位,未來勢必會在死刑議題上面臨更大的政策衝突。
此外,民進黨政府在廢死議題上的政策取向,雖在國際間獲得部分肯定,但其實際成效有限。在國內,因民意反彈而產生的內外矛盾,可能進一步影響政府施政的穩定性與公信力。
國際人權趨勢下的挑戰
截至2024年,全球已有超過120個國家廢除死刑,但亞洲地區對此趨勢仍保持審慎態度。即便在美國,聯邦層級的死刑政策也因政府更迭而呈現搖擺狀態,僅有23個州正式廢除死刑。
台灣作為亞洲地區少數推動廢死的地區之一,雖然獲得了一些國際人權組織的讚揚,但這種政策在本地的推行卻充滿挑戰。許多民眾認為,廢死政策並未充分回應他們對司法正義的期待,對受害者家屬而言更是一種感情上的漠視。
尋求政策平衡之道
民進黨政府將廢死政策視為台灣國際形象的重要象徵,但其執行成效與民意基礎卻顯得不足。川普新政府即將採取的嚴厲死刑政策,無疑將與台灣的司法價值形成對比,為雙方在合作中帶來挑戰。
死刑存廢問題並非單純的價值選擇,而是牽涉司法正義、社會秩序與國際形象的多重考量。如何在「迎合國際趨勢」與「回應國內民意」之間找到平衡,將成為民進黨未來施政的重大課題。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梅花評論】民進黨廢死與川普司法主張:台美互動的挑戰與啟示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指出,上任後將恢復並擴大聯邦死刑適用範圍。圖/取自Donald J. Trump @realDonaldTru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