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古語云:「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此輕視軍人的風氣從傳統文化延續至今。待如今「少子化」時代到來,每位年輕人都被視為家中的寶貝,這讓軍中招募難上加難。很不幸,在前述兩種「先天不良」的背景下,民進黨上台執政,進一步埋下「後天失調」的三粒種子:
後天失調的困境
1. 刪減軍人退休俸
職業的社會地位往往與其薪資高低息息相關。民進黨以年金即將破產為藉口,違背「信賴保護」及「不溯既往」兩大原則,大幅削減軍公教退休俸。此舉進一步降低軍人原本就不高的社會地位,讓年輕世代對軍職更加敬而遠之。
2. 灰色衝突升級
台海局勢因民進黨「抗中依美」的政策而愈發緊張,灰色衝突驟增,軍人出勤頻率與任務負擔同步增加,高壓環境下的身心疲憊和任務危險性,讓許多軍人萌生退意。
3. 仇軍與輕軍心態
民進黨在野時敵視軍方,執政後雖展現表面關懷,但內心的不信任與輕視,偶爾仍不自禁地流露出來。例如賴清德總統主持「113年上半年陸海空軍晉任將官勗勉典禮」,因將官未起立恭迎而公然斥責:「我是三軍統帥,看到我為什麼不站好?」此舉不僅曝露賴對軍方的厭惡感,也讓軍心受挫,高層將領心寒。
軍旅生涯的核心價值
醫生與保鑣是兩個不易被「殺價」的職業。醫生的重要性在於「你的生命掌握在他手中」,而保鑣的價值則在於「危急時刻,他可能需要為你付出生命」。這兩種職業的核心,建立在絕對的信任與忠誠基礎之上,若雙方存有懷疑與敵意,生死攸關的時刻,又怎能彼此依賴?
官校求學時老師曾教導我們,軍人與百姓的差異在於:軍人在學習如何死的有價值,百姓在學習如何活得有價值。如今軍方的招募宣傳,重心是放在福利與待遇,或國家與民族的使命感?
面對職業軍人選擇解約賠錢、提前退伍的窘境,部分專家提出「加薪」作為解決方案。此法短時間有效,然須謹記:「用什麼手段凝聚人心,同樣手段就可瓦解人心」的哲理。如果僅因「待遇」選擇從軍,敵人也能以相同的誘因策反謀叛。
大破大立的改革方向
台灣從事軍中招募,如今面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困境。想要扭轉現狀,唯有以大破大立的改革方式重建軍中體制。以下幾點建議請相關單位參考:
1. 以無人載台為核心的建軍策略
未來軍隊應以無人載台為主要戰力,例如無人機、無人艇和機器狼等裝備。軍人的主要職責應轉向作戰計畫的制定與裝備維護,而非親身投入戰場拚搏殺敵,如此可降低人力的需求與損耗風險。
2. 提高女性參軍比例
由於未來軍事任務不再以傳統作戰為主,許多崗位可由體力較弱的女性擔任,藉此增加軍中女性比例,促進多元發展,提升整體人力與效率。
3. 推動軍民融合
部分軍種,例如網軍,應採取績效導向的管理模式。他們無需穿制服或進駐營區,甚至可居家辦公,打破傳統軍隊僵化的管理方式,提升靈活性與吸引力。
4. 開放靈活的軍旅生涯模式
退伍官兵可申請回役,提前退伍者也不必受到嚴厲懲罰。透過雙向開放的政策,讓軍旅生涯更具彈性與吸引力,反而可能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加入。
5. 重塑軍人價值與社會認同
以國家使命感和榮譽為核心,提升軍人的尊嚴與社會地位,進而結合福利政策,讓軍職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項崇高的事業。
結語
軍人是國家安全的守護者,理應受到社會尊重。然而,台灣長期受制於文化偏見與政策錯誤,導致軍中人才嚴重流失。想要吸引優秀人才投身軍旅、提升留營意願,必須從體制根本進行改革,透過推動軍事管理的科技化,組成分子的多元化,職涯發展的靈活化,重塑軍中環境,方能讓軍人成為具備尊嚴與榮譽的職業,激勵更多青年投身於捍衛國家的行列。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