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在2025年1月17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報告,全球經濟在2025年和2026年的成長率預計維持在3.3%,略高於2024年的3.2%,但仍低於2000年至2019年3.7%的歷史平均水平。 這一數據反映了全球經濟復甦的不均衡性與政策影響的不確定性。IMF指出,儘管美國等部分經濟體表現優於預期,但地緣政治緊張、通膨壓力及債務風險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穩定的核心挑戰。
美國經濟:韌性與政策爭議
美國經濟在2025年的成長預測被上調至2.7%,高於2024年的2.2%。 這得益於強勁的內需、投資成長以及勞動力市場的韌性。企業資本支出的復甦和消費支出的穩定為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撐。然而,IMF也指出,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提出的減稅計劃和關稅政策可能帶來長期風險。尤其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擴張,或將導致全球供應鏈受損,同時削弱美國出口的競爭力。
此外,持續的財政刺激可能加劇通膨壓力,推升美聯儲持續收緊貨幣政策的可能性。目前,美國的通膨率已從2024年的4.8%下降至2025年的3.2%,但距離聯準會設定的2%目標仍有一段距離。根據IMF的報告,若財政政策未能與貨幣政策相協調,可能對金融市場和投資環境造成衝擊。
歐洲經濟體:成長乏力與結構性挑戰
歐元區的經濟成長在2025年被下調至0.8%,顯示該區域經濟復甦明顯放緩。 德國作為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其2025年的成長率僅為0.4%,低於2024年的1.2%。德國製造業的持續低迷以及能源價格的波動,是拖累經濟的重要因素。法國和意大利的成長率也分別下降至0.9%和0.6%,顯示出結構性挑戰的影響正在擴大。
英國經濟則在2025年預計成長1.6%,領先於歐元區其他主要經濟體。英國在金融服務出口和消費支出的支撐下,避免了經濟陷入衰退。然而,IMF警告稱,英國仍面臨高通膨壓力,其通膨率雖從2024年的6.2%降至2025年的4.7%,但仍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持續的生活成本危機可能限制消費潛力,影響中期成長。
中國大陸與亞洲新興市場:複雜的成長動力
在新興市場中,亞洲地區的表現相對亮眼。IMF將中國大陸2025年的經濟成長預測上調至4.6%,得益於政府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以及製造業升級。 然而,房地產市場的疲弱和出口需求的放緩仍是主要拖累因素。根據數據,2024年中國大陸的房地產銷售下降了15%,是近十年來最差的表現之一,影響到相關行業的就業和投資。
南韓與印度的成長預測分別為2.2%和6.5%,其中印度受益於持續的改革政策和內需擴大。 印度的基建投資在2024年成長超過12%,顯示出強勁的成長潛力。相比之下,南韓受到全球半導體需求疲弱的影響,出口在2024年下降了9%,成為經濟復甦的主要阻力。
全球通膨趨勢與政策挑戰
IMF的數據顯示,全球通膨率在2025年預計下降至4.2%,到2026年進一步降至3.5%。其中,發達經濟體的通膨率下降速度較快,從2024年的4.1%降至2025年的2.8%。然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膨率仍高於平均水平,主要受到食品和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例如,拉丁美洲地區的通膨率在2025年預計為6.8%,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中東與北非地區受地緣政治局勢影響,能源價格的不穩定性使得該地區的通膨壓力居高不下。
政策的不確定性仍是各國應對通膨的主要挑戰。IMF警告,如果各國央行過早結束緊縮政策,可能導致通膨反彈。此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不協調性可能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和債務壓力。截至2024年底,全球公共債務占GDP的比率已從2023年的92%上升至94%。IMF建議各國採取可持續的財政政策以緩解債務風險,例如通過調整稅收結構和優化支出來實現財政平衡。
地緣政治影響與全球協作的重要性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愈發明顯。俄烏衝突(普丁與澤連斯基的對峙)以及中東地區的持續不穩定,對能源市場和供應鏈造成重大壓力。2024年,全球能源價格波動幅度達到18%,對進口依賴度高的國家形成沉重負擔。例如,歐盟國家因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中斷,在能源成本上升方面遭受嚴重影響,這直接削弱了製造業競爭力,特別是德國等依賴能源密集型產業的國家。
此外,美中之間的技術競爭升溫,增加了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IMF指出,若技術脫鉤持續擴大,全球GDP可能在未來五年內損失多達1.2個百分點。技術出口限制和投資審查的加強,可能影響新興市場的技術升級和經濟成長。
IMF呼籲各國強化多邊合作,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全球貿易方面。根據報告,如果各國能通過合作減少關稅壁壘,全球GDP成長率有望提高0.7個百分點,這對當前疲弱的經濟環境將是一劑強心針。此外,氣候相關災害的頻率增加,也使得綠色經濟轉型成為各國政策議程的核心。IMF建議各國加強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以減輕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
全球經濟在2025年的前景顯示出希望與挑戰並存的格局。一方面,美國和亞洲部分國家展現出韌性成長;另一方面,歐洲主要經濟體和部分新興市場仍面臨內部結構性問題與外部不確定性的雙重壓力。通膨下降趨勢為經濟提供了一定空間,但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因素可能限制復甦的速度。
為了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中實現穩定與可持續成長,各國需平衡短期政策目標與長期結構改革的需求。特別是在處理公共債務、加強供應鏈韌性以及推動綠色經濟轉型方面,需投入更多努力。同時,深化多邊合作,特別是在貿易和技術領域,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穩定的重要基石。在這一背景下,全球經濟的復甦仍然是一場需要時間與耐心的艱鉅挑戰。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