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思平台】公私協力(PPP)是台灣AI應用出海模式?

周秉輝/台灣智慧雲端服務有限公司AI超算加速器計畫執行長

自2022年底ChatGPT問世,給世人展現了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人工智慧(AI)能力,也正式揭開了生成式AI的時代序幕,最近新聞熱搜的DeepSeek,更開啟了各國間的AI博弈競賽,中華民國身為科技強國,自然在這精彩的AI時代不會缺席。

台灣在AI領域有若干硬體優勢

筆者習慣將AI供應鏈分成上下半鏈來看,這樣更容易看見台灣目前在這一波AI浪潮中的戰略位置,也同時可以發現未來可能的機會和突破口。

AI供應鏈由積體電路設計(IC design)、半導體代工、新一代封測到大家耳熟能詳的圖形處理器(GPU)為止,筆者稱之為上半鏈。在這AI上半鏈供應鏈中,台灣以台積電為首的護國神山群佔據了無可取代的絕對優勢,也為台灣築起了堅強的AI戰略護城河。

而AI供應鏈的下半鏈,則由圖形卡(GPU card)、AI伺服器、圖形處理器叢集主機平台(GPU cluster platform)、超算中心、大語言模型(LLM)到最末端的AI應用為止。在這AI供應鏈下半鏈中,台灣以電子代工五哥和華碩技嘉等品牌大廠為主,搶下了全球AI伺服器代工出貨量占比達九成,若僅計算美國品牌供應商更達100%,已成為全球AI基礎建設不可或缺的供應來源。

台灣在AI應用產業發展仍待努力

根據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2023年6月報告指出,生成式AI市場可望迎來爆發性成長,在未來10年內從4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成長至1.3兆美元,其中AI軟體可望帶來2800億美元的收入,年成長率高達69%。在AI發展算力先行的發展軌跡中,AI軟體應用可以想見將會是未來最具爆發潛力的領域,而這正是目前台灣AI供應鏈中較爲薄弱的環節。

筆者在過去二年中有幸參與建立的台灣第一個AI超算加速器,是基於台灣超級電腦台杉二號GPU算力而建立,專以台灣AI新創做為培育對象,正好都是在協助台灣AI新創打造各種不同的AI應用,並輔以資本募資和市場落地應用,其中也參與了不同的台灣政府AI相關計畫和擔任評委,因此得以有機會近距離觀察AI應用發展所遭遇的瓶頸和機遇。

台灣只有2300萬人口的內需市場,很難單獨支撐AI應用產業發展所需的市場容量,「出海」是台灣AI應用產業無法避免的發展途徑,然而軟體應用出海落地卻又面臨著包含當地法規、使用習慣、語言障礙、跨國人才團隊和資金需求等障礙和挑戰,以致於台灣軟體產業至今鮮少有發展成為全球獨角獸的軟體企業,AI應用亦是如此。

公私協力助AI產業搶進外國姐妹市

雖然政府和企業都很努力參與打造各種海外鏈接的機會,但真正成功落地海外市場的卻寥寥無幾,該如何逆轉這種處境呢?「公私協力」(PPP)或許可以是一個新的戰略嘗試!

PPP要怎麼協力?筆者以為可以採取「以城市為級別、以產業AI為核心、以姐妹市為鏈接、以政府牽頭企業執行為配搭」的戰略,或可成功打造出一條AI出海之路。首先在台灣打造AI城市的落地應用案例,包含AI政府和城市特色產業AI應用,然後輸出台灣AI城市經驗,協助海外姐妹市進行AI城市轉型發展,這時台灣政府可以擔任海外姐妹市合作機會的主要發動者及洽談者,台灣AI應用產業則可以負責將在台灣已經實質落地的AI應用移植落地到海外姐妹市。此外,台灣政府更可以在資金、人才、法規制度等方面給予台灣AI應用產業及海外姐妹市相應的協助。

台灣在AI領域的實力和知名度已經享譽國際,被視為AI教父的輝達(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早已成為台灣最佳宣傳者,台灣城市正好可以利用這一發展優勢,並且國際間的城市交流合作政治敏感度較低,但卻很實在,對台灣而言,或許就是一條可行的出海之路!

轉換思維、掌握契機,PPP公私協力一同參與,成功或許就在不遠處!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