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座上賓與階下囚    民進黨外交的省思

前總統蔡英文2022年在總統府接見包括梅南德茲(左五)在內的美國聯邦參眾議員訪問團。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前總統蔡英文2022年在總統府接見包括梅南德茲(左五)在內的美國聯邦參眾議員訪問團。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譚再利/退休大學英文講師

日前多家媒體報導:曾任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並以「友台」著稱的前民主黨籍參議員梅南德茲(Bob Menendez)於去年爆出貪汙醜聞後,法院已認定他16項貪腐重罪全部成立,並於上個月29日判處他11年有期徒刑,且確定將於6月發監。去年9月梅與妻子娜汀即被控收賄起訴,起訴書指控他收受三名商人賄賂,並在他住家搜出現金和金條,以及向埃及政府提供機密資料,以參議員特權保護商人壟斷權。

梅南德茲即將鋃鐺入獄的消息,之所以受到國內媒體重視,係因他在連任參議員3屆期間,擔任「參議院台灣連線」共同主席,曾多次提出挺台法案,包括「台灣空中軍力現代化法」,明定美國政府必須出售至少66架F-16 C/D戰機給台灣;推動通過「支持台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法案」,及「台灣旅行法」,鼓勵美台所有層級官員互訪,以及要求國務院協調更改「 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名稱為「台灣代表處」。2022年4月梅曾與其他5位重量級跨黨派國會議員訪台,並於蔡前總統接見時,當面希望台灣採購24架波音客機;華航後來也確認將採購24架波音787,且於2023年6月簽約。

梅南德茲貪汙案傳聞已甚久

梅南德茲貪汙案勢將使民進黨當局,尤其是外交單位尷尬無比。但民進黨政府辦外交的白目與荒唐,尚不僅是梅氏這一樁。例如宏都拉斯前總統葉南德茲(Juan Orlando Hernández)於2022年1月卸任後,2月即因被控協助毒品販運,而被美國要求引渡調查;他得知消息後主動向警方自首,宏國當局出動數百名警力全副武裝進行逮捕,甚至還當眾扣上手銬腳鐐及遊街示眾。然而,葉南德茲於前總統蔡英文出任第一任總統不久,即於2016年10月首次接受我國邀請來訪,其後於2021年11月又再度來台訪問,想不到在卸任3個月之內,即出現如此巨大差別的待遇。

葉南德茲的下場,當時看在蔡前總統及外交部前部長吳釗燮的眼裡,恐怕不會感到訝異,也應該心裡早就有數。因為葉氏在美國政府眼裡早就是惡名昭彰,他的弟弟還因涉及2019年美國販毒案,已經在2021年遭判終身監禁;而葉南德茲一直被列為同謀,因此才會被美國要求引渡。根據宏都拉斯法院的聲明,葉被控從2004年起,即協助向美國販運多達數萬公斤的古柯鹼毒品;而他在任期間更被控向南美洲進口數千公斤古柯鹼。他被捕的消息傳出後,宏國老百姓在首都燃放煙火慶祝,可見宏國人民對他的惡劣印象。

在美國方面,賴清德總統於去年8月接見來訪的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海莉(Nikki Haley),今年1月賴與蕭副總統共同接見川普前副手彭斯(Mike Pence),以及自2022年3月迄今年1月上旬,多達4次受邀來台訪問的川普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如今看來都是未能洞察機先的盲目邀訪。尤其是蓬氏除獲蔡總統頒授「特種大綬景星勛章」外,他在政府外圍組織「遠景基金會」發表「閉門演講」,演講酬勞竟高達15萬美元。然而這三位政壇人物中的海莉及蓬佩奧,早於去年11月上旬川普即宣布不會邀請入閣,甚至在上任後的第一週即撤銷了蓬的維安隨扈。

邀請外賓來台未經審慎考慮

自蔡前總統執政後,來自外國的政治人物訪問團,尤其是國會議員,猶如過江之鯽。只要他們表示「無懼中共威嚇」、「要和台灣人民站在一起」,都可算是外交部經常掛在嘴邊的「理念相同的國際友人」。自蔡英文任內斷了10個邦交國後,邀請外國訪團似已成為外交部的重點工作,而其責任就落在我國駐外館處官員,當然也成為駐外人員爭取考核績效加分的一環。在各駐外單位爭相邀訪駐在國議員情況下,似乎已經出現了「攀比浮誇風」,成為一種「邀訪競賽」。此情已經成為國際笑柄,讓外人除了把台灣當作凱子和傻子,私底下也會看不起。

那麽多的外國訪團接踵而至,真擔心外交部的預算是否足夠?來回機票加上包吃包住包玩的「落地接待」所費不貲,也都是民脂民膏。再說接見外賓時,政府領導人每次都得使用同樣的説詞,這樣也夠煩人的了,更別說每天忙的焦頭爛額的外交部禮賓人員;頻繁的外國訪團讓台灣好像是動物園一般,大家爭相到此打卡一遊。如今接待外國訪客,已經和共軍軍機擾台、越過海峽中線一樣,出現了「新常態」,當然兩者都不是好事。

所幸立法院院會已完成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三讀,外交部業務費被凍結50%、媒宣費全數刪除。今後將使外交部邀訪外賓必須更為審慎與精打細算,丟棄「檢進籃子的就是菜」心態。邀請外賓之前,外交部與駐外單位必須根據該國的政治與社會情勢,多方瞭解與嚴格審查,並做出利弊分析。立院藍白兩黨刪凍外交部預算,為人民看緊荷包、摒除浪費,確實來得正是適當的時候。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