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陰魂不散

本田善彥/旅臺資深日本媒體人

文化部長李遠在預算被刪減後,一度引述在日籍側翼言中之「破蛋說」,還哽咽說臺灣文化主體性的「胚胎」在此關鍵時期被「下毒手」云云。看了這一段,我有點驚訝,難道少了些官方預算,所謂「臺灣文化」的主體性無法撐住?「文化」底子那麽薄弱,可見的那些叫做「文化」什麼的内容,八九不離十不接地氣,只是為配合政治宣傳的目的而搞出來的「人造肉」般之内容。少了這種沒有實際文化生命力的内容,對實際社會其實沒有任何影響。

三十幾年前,本人任職於中廣海外部時,新聞局的國際廣播相關預算每年被砍得一大糊塗。不管如何,國際廣播的例行業務不能夠中斷,記得透過單位内部的調配,還勉強地熬過來了。當年民進黨說什麼話,大家都看在眼裡。

國家的公關絕對不等於執政黨的政治宣傳,可是傳統的中國黨國體制下,執政黨掌握絕對權力,黨的價值凌駕一切,黨代表國家行使主權,並且全面控制國家機器。黨國即以黨治國,國庫同黨庫被視為理所當然,曾擔任過國民黨黨營事業高幹的無黨籍部長李遠,在回答立委質詢時說出「我們民進黨」,其心態昭然若揭,毫無意外的,沒錯,民進黨當局竟是黨國體制的劣質複製品一個。以公平起見,或許不應該全怪民進黨不長進無能,早年民進黨雖有著靠群眾運動起家的背景,但畢竟它是臺人的政黨,而且它唯一熟悉的是國府式黨國思維,它已將黨國文化深刻内在化。國府和臺灣本土勢力,因兩者皆是中國史上的弱勢群體,其失敗主義思維涵養自我憐憫心態,同時具備超級投機的生存本能,其實本質上兩者的雷同性極高。過去兩年,蔡政權完全執政下的臺灣所看到的,可謂群眾政治和黨國體系混合的政治實驗。也許本有機會看到草根活力和黨國秩序有效結合,但可惜至今看到的只有黨國文化的僵硬參雜群眾運動的魯莽和低級(低級和草根是兩碼事),呈現出來的幾乎是蔣家黨國文化的劣質複製品。

確實,民進黨當局,特別是前國民黨文官體系出身的蔡英文執政後,透過官方單位分配資源的方式,拉攏文化傳媒界,包括捏造虛假的歷史解釋的手法在内,試圖全面掌握歷史詮釋權。例如,先前公視拍攝的《聽海湧》,它是假藉敘述日本戰敗後的臺籍日本兵戰犯的故事,催化臺人的自憐情緒,凝聚基於受害者意識的「臺灣認同」來對抗虛擬的「可惡中國」(可惜,其藝術性和文化涵養遠不如閩南傳統的哭調)。電影也好,連續劇也好,這種服務「1624『世界島』迷幻」奇葩史觀的内容,感覺這幾年拍得不少。不少文化界人士,為了拿到官方賜給他們的經費或好處,想盡辦法迎合當局的價值,忖度揣摩執政者的偏好。如此做出來的作品與大陸的央視或朝鮮中央電視臺所播出的内容,其本質和脈絡上沒有很大的差別。這些為了爭取好處,而主動迎合民進黨自憐史觀的臺灣文人,沒什麽資格嘲笑平壤的李春姬了。換言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話語精神是,不管姓資的還是姓社的,看似對所有掌權者來講,還蠻實用的。

那麼,這些被當局灌輸的價值會走上什麽樣的結局呢?日本作家鈴木明,四十幾年前出過《愛國》一書,裡頭提到鈴木訪臺時,與當地嚮導之間的對話。鈴木問當年五十歲左右,日語流利的男性導遊(似臺灣本省人),說:在臺灣什麼樣的人在聽披頭樂團的音樂?男導遊笑道:那些只有學生等小鬼聽的,那些小鬼,其實什麽都不懂,因為頭腦單純,學校教什麼「愛國」,就深信為了國家赴大陸作戰。我年輕時(日據時代)學校老師鼓吹我們「忠君愛國」,跟那個一樣」。男導遊不忘補一句話:「我們在大東亞戰爭時已上過一次日本的當,說什麼「為了國家」,我們再也不會上這個當,大家已都知道這不過是個騙局。可是,現在的年輕人在想什麽,我完全搞不懂。反攻大陸、披頭、愛國?真奇怪啊!我完全搞不懂這些小鬼大了以後會變如何?

當年被譏諷爲頭腦單純的那些小孩們大了以後,也許還在繼續聽披頭的歌,但一個都沒去上過反攻大陸的戰線,當年的愛國情操老早消失了。同理,現在當局花大一筆錢灌輸的價值,若沒帶真實的生命,也不產生實際利益的時候,有一天遲早會被丟進水溝裡。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