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寧默/政治大學博士生
上任不足一個月,川普已經祭出諸多改革,涉及內政、外交多重領域,其中針對國家機構大裁員和裁撤美國國際開發署效率驚人。此得益於川普本任期「完全執政」,對內強力推動政策;但相比之下,川普在外交領域開局則變數頗多。
關稅威脅遭多國反制 川普外交新政受阻
川普的第一任期就以美國優先、經濟領域採高關稅給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第二個任期川普再次祭出高關稅政策。2月1日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對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所有商品征收25%關稅,對中國商品則額外增加10%關稅來試水溫。
川普行政命令簽署的當天,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在敦促加公民不要繼續支持美國製造,宣布加拿大將對價值1550億加元的美國商品征收25%的關稅,其中300億的部分將於2月4日生效,1250億元的部分將於21天內生效。杜魯道表示正在考慮非關稅反制手段,例如在關鍵礦產、能源採購和其他伙伴關係上或有動作,若美方長期實施關稅,加拿大將不排除向世貿組織(WTO)申訴。
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辛鮑姆(Claudia Sheinbaum)亦強硬喊話不會屈服,表示墨西哥將對美國採取對等反制,他指示經濟部長啟用「B計畫」向美國輸墨商品徵收關稅,具體數額未透露,墨方暗示美國加關稅可能會導致擱置《美加墨自貿協定》(USMCA)。
中國祭出出口管制 尋求國際力量介入
面對川普的關稅政策,中國採取了強硬的反制。2月4日國務院宣佈自2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對原油、農機、大排量汽車等加徵10%關稅,對鎢、鋁、鉑等關鍵原料實施出口管制。中國商務部在關稅生效當日向世貿組織(WTO)提起訴訟,指控美方單邊加徵關稅違反貿易規則。
與川普第一任的貿易戰相比,此次關稅戰所涉各國反制迅速,態度強硬。但經過溝通,美方同意對墨西哥、加拿大暫停增加關稅為期30天,墨西哥和加拿大則需要加強邊境管理。
中加墨布局多邊主義 深度參與國際組織分散風險
川普的關稅效果不及預期,主要原因是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各國依靠多邊主義和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提前削弱風險。川普第一個任期內利用關稅大棒,當時各國措手不及,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各國在應對關稅外交逐漸游刃有餘。
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國主要進口來源國,三者份額佔比超過美國進口額的40%,分別為中國13.5%、加拿大12.6%和墨西哥15.6%,從趨勢來看自加拿大進口和自中國進口已呈現下降趨勢,兩國已著手規避風險。
2017至今,中加墨三國通過深度參與國際組織分散風險。其中加拿大2018年加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CPTPP),與亞太地區建立更緊密聯繫;並在歐洲貿易方面,立足CETA(加拿大-歐洲貿易協定)尋求多邊貿易協議,減免與歐盟的關稅。
墨西哥於2018年加入CPTPP,同時與脫歐後的英國、歐盟簽署多項協定。2025年1月《墨西哥歐盟全球協定》(Mexico-European Union Global Agreement)如期完成談判,墨西哥還積極參與世貿組織(WTO)、亞太經合組織(APEC)以及拉美一體化協會(ALADI)等組織。
中國在川普第一個任期以來積極參與國際組織,2022年中國加入RCEP正式生效,中國與塞爾維亞、厄瓜多、尼加拉瓜簽署自貿協定(FTAs),與新加坡升級了自貿便利化水平;與歐盟簽署全面投資協議(CAI),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簽署合作協議,提升與東南亞的貿易便利程度。
川普兩任期加徵關稅策略效果不同,主要原因在於貿易格局的變化,多國開始部分去美元化,強化多邊貿易應對風險;川普的關稅戰在國內也面臨阻力,包括債務問題、失業問題以及加徵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等;從他第一個任期的經驗來看,加稅不一定能促使美國製造業回流。隨著中國在精尖科技領域縮小差距,美國商品的競爭力下降,電動汽車的流行衝擊美國頁岩油的需求,中國農牧產品多元化進口也影響其農業出口。
總體而言,川普第二個任期因美國自身的實力下降,加徵關稅的邊際效益呈現遞減趨勢,將影響川普後續外交決策。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
【梅花專論】增加關稅效果不及預期 多邊主義反制川普外交
![從趨勢來看自加拿大進口和自中國進口已呈現下降趨勢,兩國已著手規避風險。圖為大陸電動車額準備出口。圖/取自新華社](/FileUploads/ArticlePhoto/9364af02-3d02-4cab-9a89-620aa8089551.jpg)
從趨勢來看自加拿大進口和自中國進口已呈現下降趨勢,兩國已著手規避風險。圖為大陸電動車額準備出口。圖/取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