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僅3周,雷厲風行的大量新政策已讓全球局勢起變化,特別是與中國、俄羅斯、以色列等國的關係,更直接牽動地緣政治的平衡。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周日(9日)以《中國驚人的新舉措翻轉世界反對台灣:70國最近已支持『中國以任何行動』奪下此島》(China’s stunning new campaign to turn the world against Taiwan:Seventy countries have recently backed “all Chinese efforts” to take the island)為題,分析近期快速變化的兩岸與國際關係。
在川普重返白宮的第3個星期即將結束時,出現了一個令人欣喜的信號。上周五(7日)在與到訪的日本首相石破茂會談後,兩國領導人表示,美國和日本「反對任何試圖以武力或脅迫手段單方面改變台灣現狀的企圖」。此一堅定的新措辭,顯示了美國長期以來尋求「盟友與台灣更加團結」努力中的一次勝利。
但《經濟學人》卻指出,在全球對台灣命運支持的消長中,中國正迅速取得進展。統計顯示,目前已有70個國家「正式認可中國對台灣的主權」,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認同中國有權「採取一切努力」實現統一,儘管並未指出這些「努力」必須是和平的手段,特別外中國對全球南方發動外交攻勢後,絕大多數國家在過去18個月內都採用了類似的新措辭。
《經濟學人》認為,該刊的發現與澳洲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上月(1月)15日發表的研究結果一致。調查發現,截至去年(2024年)底,已有119個國家(佔聯合國成員國的62%)支持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其中有89國支持中國在統一方面的努力。《經濟學人》強調,洛伊研究所的研究並未針對任何群體進行量化,也沒有具體說明他們何時採用這類言論。
中國最新的外交努力,似乎是為了確保全球支持其對台灣日益加大的脅迫行動,包括威脅對台灣實施農牧產品檢疫,或藉由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而實施封鎖。《經濟學人》強調,全面入侵應該不會迫在眉睫,但美國官員表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已命令軍事將領在2027年前具備入侵台灣的能力。一旦台海發生危機,西方官員曾討論過實施制裁,而中國希望免受制裁。而為了確保世界大部分地區承認中國行動的合法性,北韓不太可能跟進聯合國實施制裁甚至譴責,這意味著全球對西方制裁的遵守程度,可能比俄羅斯襲擊烏克蘭後還低。
澳洲前國防官員赫斯科維奇(Benjamin Herscovitch)指出:「可以合理地得出這樣的結論:近一半的聯合國成員國有意或無意地,正式支持中國接管台灣」,「這些國家實際上會如何反應尚不清楚,但中國可能會將這些國家描繪成為其使用武力開了綠燈」。
《經濟學人》列入的70個國家遍佈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其中97%的國家屬於「南方國家」(Global South,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發展中地區的一些國家),其中包括南非、埃及和巴基斯坦。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計畫,讓這些國家獲得關鍵自然資源,並為港口和其他交通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
中國最大的成功之一發生在去年9月,當時53個非洲國家政府在北京舉行的峰會上簽署了一份聲明,同意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並表示非洲「堅決支持」中國對統一的一切努力。即便是與中國存在領土爭端、且通常避免在台灣問題上偏袒任何一方的馬來西亞,也傾向於中國的立場。去年6月,馬來西亞在一份聯合聲明中以新措辭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以便中國實現國家統一」,雖然沒有支持「所有」統一手段,但放棄了早先為此目的採取「和平」努力的呼籲。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張嘉穎博士(Ja Ian Chong)2023年2月針對各國對台灣的立場進行了研究,發現有51個國家接受了中國偏好的台灣主權定義方式。中國誇大了國際社會對其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的支持程度,聲稱其在台灣問題上獲得了「普遍」共識。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的諾文斯(Meia Nouwens)警告,部分外國官員可能沒有意識到「新措辭」的細微差別。她稱中國與軍隊近期努力為應對台灣衝突所進行的所謂「三場戰」:心理戰、輿論戰和法律戰,且彼此可以聯繫。
身為美國的盟友,最近這些國家發表更堅定和頻繁的聲明,批評中國對台灣施加軍事壓力,並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位於華盛頓的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的格拉瑟(Bonnie Glaser)指出,歐洲大部分地區最近已經意識到「台灣衝突的潛在經濟成本」,「許多國家的首都都在討論如何為加強威懾力做出貢獻」,並在戰爭中給中國施加代價。
如果中國攻擊或封鎖台灣,美國仍可以簡單地繞過聯合國,軍隊可以單方面封鎖往返中國的航運。但美國還需要使用全球南部、特別是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基地、港口和其他設施。如果大多數國家認為其反應不合法,部分盟友的立場也可能動搖。
《經濟學人》指出,在俄羅斯入侵之前,烏克蘭的主權並不具有爭議,西方國家維持對烏克蘭的國際團結已經十分艱難。爭取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之戰將會更加艱難,而中國已開始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