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院爆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群聚 3腫瘤醫生染病已1死

香港瑪嘉烈醫院外觀。圖/取自中新網
香港瑪嘉烈醫院外觀。圖/取自中新網

港府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周二(11日)證實,瑪嘉烈醫院爆發「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STEC,Shiga toxin-producing E. coli,即「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群聚感染,目前已造成該院3名腫瘤科醫生感染,其中一人已於上周五(7日)不治。消息傳出引發民眾高度關切。

綜合《HK01》與《TVB》報導,港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表示,3名病人分別於本月4日、6日及10日出現症狀,包括發燒、腹痛及腹瀉。其中4日發病的患者,6日入住瑪嘉烈醫院接受治療,隔天不治離世,其餘2人病徵較輕微。初步化驗結果顯示,3名患者中有1人的糞便樣本對STEC呈陽性反應,其他2人(包括去世者)的相關樣本則呈現陰性。目前懷疑他們是服用抗生素後才取糞便檢體化驗,所以未能驗出。

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金冬雁表示:「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顯示死者的直接死因是STEC感染」,但因3名患者共用同一辦公室,且在發病期間出現相似症狀,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原則,暫時將他們歸為同一感染群組進行調查,但不能百分之百確認3人之間存在直接關聯。

金冬雁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死者在發病後第一時間就接受了抗生素治療,但在治療STEC感染時,抗生素可能會導致細菌裂解和毒素釋放增加,從而加速溶血性尿毒症綜合症(HUS)的發生。因此,抗生素通常不建議用於STEC感染的常規治療。但他仍強調,目前尚無法確定死者是否因此因素致死。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初步研判,該3名腫瘤科醫生在辦公室共用的洗手間,可能就是傳播的途徑。衞生防護中心已經取得包括廁所的環境樣本,將作進一步化驗及調查,但因院方先前曾進行消毒,恐不利疫調。

根據我國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顯示,STEC感染個案十分罕見,感染途徑與一般大腸桿菌類似,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感染食物或飲水,或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只需數十至數百個菌體即可致病。主要是發生於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常因烹煮不當的牛肉(特別是絞肉)、生牛奶或遭受污染之生菜類食物。另外也可以直接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如發生於家庭中、幼兒照護中心(托兒所、幼稚園等)或拘留所等處。亦可經由受污染之水源(如未經消毒之飲用水、游泳池水)引起傳染。

袁國勇表示,不排除還會出現其他人感染,但醫院病患受到感染機會很低,因為STEC不是經空氣傳播,普遍源頭為食物或水污染,或未經消毒的物品傳播,而醫生檢查病人前都會進行消毒,醫院也已進行環境的深層消毒,只要醫護人員衞生意識提高,就可阻斷傳播鏈。

袁國勇呼籲醫管局人員,如有出現腹瀉情況,不要隨便使用抗生素治療,因為一旦感染了STEC,服用抗生素可能會更嚴重,甚至發生「怪異併發症」,應先檢驗糞便檢體再對症下藥。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