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澤倫斯基的賭局 戰爭是他保住權力唯一途徑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一直被西方媒體塑造成「基輔的邱吉爾」。圖/取自澤倫斯基臉書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一直被西方媒體塑造成「基輔的邱吉爾」。圖/取自澤倫斯基臉書

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一直被西方媒體塑造成「基輔的邱吉爾」,是堅守陣地、拒絕投降的英雄人物。然而,隨著戰事進入第三年,前線局勢惡化,戰爭帶來的破壞愈發嚴重,外界開始質疑,這場戰爭究竟是為了烏克蘭的生存,還是澤倫斯基個人的政治生涯?

美國《國會山莊報》(The Hill)刊登一篇由格里恩(John Mac Ghlionn)撰寫的評論文章,探討澤倫斯基在俄烏戰爭中的角色。作者直言,烏克蘭戰爭是澤倫斯基保住權力的唯一途徑,並批評澤倫斯基選擇一條被權力蒙蔽雙眼的道路,在面對國家崩潰之下,仍緊抓權力不放。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澤倫斯基從一名喜劇演員轉變為戰時總統,迅速成為國際象徵,但在戰爭初期獲得的廣泛支持,已隨著戰場上的挫敗與國內動盪而逐漸消退。

近來,烏克蘭政府不僅加強徵兵力度,甚至開始在街頭強行抓捕適齡男子入伍,社群媒體上出現大量男子在街頭被強行帶走的影片,引起國際輿論關注,也引發人權爭議。此外,澤倫斯基再度延長戒嚴令,推遲選舉,意味著烏克蘭民眾在戰爭期間沒有選擇新領導人的機會。文章指出,許多分析認為,戰爭的延續不僅關乎國家存亡,更關係到澤倫斯基的政治生涯,一旦戰爭結束,他的統治可能無以為繼。

烏克蘭原定於2024年舉行總統選舉,但由於戒嚴令仍持續,選舉被推遲至未定日期。澤倫斯基政府的解釋是:「戰時無法進行民主投票」,但批評者質疑,這是否意味著民眾的政治權利被無限期剝奪?根據報導,烏克蘭當局禁止多個反對黨,封鎖部分媒體,這讓外界開始懷疑,這個自稱民主的國家是否還維持著基本的民主運作。

美國及歐洲盟友雖持續向烏克蘭提供軍援,但對於烏克蘭的政治情勢則多保持沉默。華府內部人士已承認,烏克蘭「完全擊敗俄羅斯」的目標已不再是美國的主要考量。與此同時,隨著美國國內政治環境變化,對烏克蘭援助的力度也開始減弱。

烏克蘭目前面臨兵源短缺的危機,俄羅斯則在東部前線持續推進。在這樣的背景下,烏克蘭內部的政治與社會壓力與日俱增。部分官員開始質疑戰爭的可持續性,一些烏克蘭民眾則對戰爭前景感到悲觀。烏克蘭政府面臨兩難,若繼續戰爭,將需要更嚴格的徵兵與資源動員,但若尋求停火或談判,則可能動搖政府的合法性與穩定性。

作者指出,歷史上,許多領導人在戰爭情勢不利時仍選擇堅持作戰,以維持個人權力。例如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在俄羅斯戰役失利後,仍選擇繼續投入戰爭,最終導致法國的進一步崩潰。海珊(Saddam Hussein)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前仍試圖維持政權,最終以悲劇收場。格達費(Muammar Gaddafi)在利比亞內戰中拒絕讓步,最終在動亂中被殺。作者認為,這些領導人的共通點,是他們在權力面臨威脅時,選擇讓戰爭繼續,而不是尋求妥協。他指出,澤倫斯基是否會步上這些領導人的後塵,仍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烏克蘭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文章提到,儘管西方媒體仍將澤倫斯基描繪為民主與自由的象徵,但烏克蘭的現實已無法掩蓋。烏克蘭的軍事戰略在2023年未能成功收復失土,2024年則進一步面臨後援不足的挑戰。美國對烏克蘭的軍援已減少,而歐洲國家在能源危機與內部問題的壓力下,也難以無限度地支持烏克蘭。

目前唯一可能的出路是談判。然而,澤倫斯基政府對此始終持強硬立場,要求俄羅斯全面撤軍,並強調不會接受任何領土割讓。另一方面,俄羅斯則要求烏克蘭保持中立,並承認俄方在戰爭中奪取的領土。這使得談判陷入僵局,也讓戰爭看不到盡頭。

如果澤倫斯基選擇繼續戰爭,那麼烏克蘭將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與資源,甚至可能進一步加強徵兵與戰爭動員。然而,若他選擇停戰,將可能面臨政治上的挑戰,甚至可能導致政權更迭。這場戰爭的未來,似乎並不僅僅取決於戰場上的勝敗,更關乎政治計算與國際局勢的變化。

烏克蘭戰爭將邁入第三年,然而和平仍然遙遙無期。作者最後提到:「一位理性的領導者必須認清局勢,直面不可避免的現實,做出艱難但必要的抉擇,選擇坐到談判桌,以保全國家僅存的一切,而非讓整個國家化為焦土。」他指出:「但澤倫斯基選擇一條不同的道路,一條被權力蒙蔽雙眼的道路,他無視後果,無視人民的痛苦,直至國家耗盡最後一滴鮮血」。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