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作為美國政府對外援助的核心支柱,長期以來被視為推動全球發展與人道主義的重要力量。然而,自2025年1月川普(Donald Trump)再次執政以來,該機構迅速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短短數週內,華盛頓總部關閉,全球逾萬名員工被裁撤至僅剩294人,總部標識被拆除,官網下線,對外援助全面暫停90天。此舉引發民主黨參議員克里斯·昆斯(Chris Coons)的猛烈抨擊,稱其為「向中國大陸與俄羅斯送禮」,削弱美國國際領導力;而共和黨鷹派、代理署長盧比歐(Marco Rubio)則辯護稱,重組旨在確保援助「服務美國利益」。
與此同時,網路時代的謠言洪流讓真相撲朔迷離,如何避免被大量隨機謠言誤導,成為亟待探討的課題。本文將綜合分析相關資料,圍繞USAID的兩大核心問題——其運作模式是否真如外界質疑,以及如何在資訊混亂中保持清醒判斷——展開深入論述,並以數據與事實撥開迷霧。
USAID的運作與當前危機
USAID自1961年成立以來,負責執行美國的對外援助政策。根據國會研究服務處(CRS)2025年1月的報告,其員工總數超過1萬人,其中約三分之二駐紮海外,2023年援助遍及130多國,年度預算約200億美元。然而,川普新政府上台後,該機構迅速成為改革焦點。2025年1月20日,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凍結90天內幾乎所有對外援助,隨後於2月初宣布將員工裁減至294人,並計畫將其併入國務院。這一激進舉措不僅終結了其作為獨立機構的地位,也引發了全球人道計畫的中斷。
例如,USAID在烏克蘭、衣索比亞和阿富汗等地的大型援助項目被迫停擺。2023年,該機構向烏克蘭提供的安全援助占其總預算的顯著部分,如今因資金凍結而停滯,影響當地穩定。此外,據報導,裁員後僅剩的294人中,非洲局僅保留12人,亞洲局8人,難以應對日益增加的需求。盧比歐在2月6日於多明尼加的記者會上表示,援助必須與美國優先政策一致,但此說法難以平息外界對人道危機的擔憂。
這些變動顯示,USAID正面臨結構性轉型。然而,伴隨裁員與重組的,是大量未經證實的指控,例如其被指長期資助反美勢力或推動意識形態項目。這些爭議為謠言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使得真相的辨識更加困難。
謠言的生成與傳播機制
在網路時代,謠言的傳播速度與影響力遠超以往。以USAID為例,其相關爭議往往始於零星的網路爆料,隨後被放大為全球性話題。以中國大陸的新疆棉花事件為例,部分報導指稱該機構通過資助非政府組織,編造棉花產業涉及強迫勞動的謠言,進而推動美國國會制定相關法案。這種流程通常分為三步:首先由受資助的團體發布指控,接著由智庫將其包裝成學術報告,最後由主流媒體如BBC擴散至全球。
據統計,2021年關於新疆棉花的負面報導在社交媒體上的轉發量超過5000萬次,其中不少內容被後續證實為缺乏可靠證據。這顯示,謠言一旦與政治議程結合,便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壓倒性聲勢。類似的模式也出現在其他地區,例如葉門內戰期間,USAID被指通過援助操控當地局勢,相關傳言在推特(Twitter)等平台迅速發酵。
謠言傳播的另一關鍵因素是資訊來源的碎片化。網路用戶往往依賴單一管道獲取資訊,而這些管道可能已被特定利益團體滲透。例如,USAID資助的媒體項目中,部分資金流向了看似獨立的小型新聞機構,這些機構發布的內容卻與美國官方立場高度一致。這種隱秘操作使得公眾難以辨別資訊的真偽,進而加劇謠言的泛濫。
此外,情感化語言的使用也助推了謠言的傳播。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第一任期間為例,其支持者曾在社群媒體上指責該機構為「深層政府」的一部分,雖缺乏實質證據,但此類聳動言論仍獲得大量關注。由此可見,謠言的生成與傳播是一個系統性過程,USAID作為焦點機構,無疑身處風暴中心。
如何辨識與過濾謠言的實用方法
面對圍繞USAID的種種指控,如何避免被謠言誤導?以下提出三個實用策略,供公眾參考。
首先,培養多元資訊來源的習慣至關重要。以新疆棉花事件為例,若僅依賴西方媒體報導,可能得出單一結論。但若參考中國大陸官方數據(如2022年新疆棉花產量達510萬噸,機械化率超85%),便能發現強迫勞動說法與事實的矛盾。通過對比多方說法,公眾可更接近真相。
其次,關注資訊的原始出處與證據鏈。USAID是否資助世界經濟論壇,至今未見具體金額或文件證明,這類指控多停留在推測層面。對此,應要求披露可信證據,而非盲目接受二手報導。例如,維基解密的披露雖具一定可信度,但其數據的完整性與解讀方式仍需審慎評估。
最後,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是關鍵。對於聳動標題或情緒化內容,應保持懷疑態度。例如,美國副總統候選人萬斯(J.D. Vance)若公開批評該機構,可能是出於選舉考量,而非基於確鑿事實。公眾應學會區分政治修辭與客觀證據,避免被情緒牽引。
這些方法並非萬能,但在資訊混亂的環境中,它們能幫助個人建立基本的判斷架構。尤其對於USAID這樣備受爭議的機構,保持理性尤為重要。
未來展望:重建信任的可能路徑
USAID的未來取決於內外部的協同努力。內部而言,透明度是核心。2023年其報告宣稱援助金額達220億美元,但資金流向細節模糊。若能公開項目明細,或許能減少外界質疑。外部而言,國際社會需建立監督機制,例如聯合國可審查其援助成效,遏制謠言擴散。
對於普丁(Vladimir Putin)領導的俄羅斯或北韓等國,USAID的裁撤被視為美國影響力減弱的信號,可能加劇地緣對抗。未來,若能通過多邊合作緩解緊張,或有助於穩定全球格局。
USAID從全球援助的支柱,到如今因川普政府的劇烈重組而危機四伏,其角色轉型引發了廣泛爭議。裁員與資金凍結顯示了政策轉向,但也為謠言提供了滋長空間。本文通過剖析其危機、謠言機制與應對策略,試圖提供一條通往真相的路徑。最終,無論是機構自身的透明化改革,還是公眾判斷力的提升,都是化解謠言影響的關鍵。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