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彥斌/文字工作者
賴清德總統近日為因應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的「對等關稅」計畫,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宣布未來三大工作,包含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GDP3%以上,以此先應對川普曾認為臺灣國防支出應提高到GDP的10%的說法,還有「推動國安法制改革防治統戰」以及「持續推動『立足臺灣,布局全球』的經貿戰略,並和友盟國家打造全球民主供應鏈」。而隨後,根據路透社報導,臺灣正考慮向美國採購金額介於70億至100億美元的軍武,期盼能在面對中國大陸對臺以軍事施壓時,也獲得美方支持。
政府的大動作「親美」禮包不止於此。當賴總統認為,臺灣在經貿上要打造全球民主供應鏈時,川普踩著「美國優先」、「金錢利益至上」,加上強權優勢的步伐,無差別的以關稅施壓各國,並持續稱臺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不僅要求台積電供應鏈遷至美國,甚至傳出美國政府其實意在讓台積電技術入股,攜手、管理英特爾(Intel),彷彿以此實踐「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川普回歸美國本位主義,並以睥睨之姿攪毀「貿易全球化」秩序,讓民進黨政府時常將台積電稱作「護國神山」、「矽盾」,以面對中國大陸併吞威脅。如今美國的行徑,套一句電影《投名狀》的臺詞「搶錢、搶糧、搶娘們」,這才是併吞、掠奪。
政府面對美國的施壓,卻無法如同面對中國大陸一般喊話「要對等尊嚴、不設前提進行健康有序交流」,實際對陸有滿滿預設前提,不論是兩岸學生交流、網紅赴陸旅遊以及雙城論壇,總是以「統戰」理由拒絕交流,並向人民施以「抗中」、「恐中」情緒,賴總統甚至希望臺美之間能加強關鍵及創新科技的合作,一起打造「非紅供應鏈」。對美、對陸標準不一讓人民不解之外,在地緣政治上的「臺灣尚勇」,原來是有選擇性的表露。
賴總統不願面對台積電的困境,只為了「抗中」而對美國獻禮,卻不知是否真能「保臺」。過去民進黨認為,兩岸經貿不該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要與中國大陸「去風險」,如今向美國狀似輸誠,只為「抗中」,又把國家、臺灣企業的利益放哪兒?不僅大規模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不僅要丟了「矽盾」,還要變成「盤子」?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在回憶錄《自由》中,曾向教宗方濟各詢問如何與川普打交道時,教宗以「折彎、折彎、再折彎,但要確保不會折斷」,賴政府或許該思考這其中深意。
向來與臺灣關係友好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日前據《紐約時報》報導,認為「臺灣只是說服自己,臺灣與美國關係良好」、「但川普的言論讓臺灣警覺到,他們其實無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葛來儀的直白評論,正好為賴政府近日頻頻對美示好的行為,做了很好的解釋。
對外,政府對「抗中」、「親美」欲罷不能,對內的政治競爭或鬥爭,也正在上演無差別罷免立委之「欲罷不能」,當家執政不僅先喊出罷免在野黨立委,近日為因應大罷免,賴清德總統以民進黨主席身分將推動「顧好立委」專案,但國家現在真正需要的是,面對美、中兩強權博弈,「顧好國家」才是執政者應當的作為,對內不應沉溺於權力鬥爭,對外應認清,川普對美是否會出兵捍衛臺灣曾言,臺灣距離美國1.4萬公里,距大陸僅161公里的現實,因此才要求臺灣增加國防預算,對照近日美國國務院更新官網美臺關係現況內容,除了刪除「不支持臺獨」等字,還新增「兩岸分歧應由和平方式解決,不受到脅迫,且由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法」。即使仍重申美對臺態度未變,但用意似乎不僅對陸叫陣,戳戳這個為大陸核心利益的核心問題,同時對臺也塑造美臺友好的「錯覺」,讓臺以為美是與陸保持距離,實際意涵卻是提醒兩岸問題就是「你們(兩岸)自己的事」,美向臺售軍武,僅是符合「美國利益」而已。
因此,政府應謹慎面對世界局勢在狂人川普主宰下,恐愈往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說的狀況:「強者可行其所能行,弱者受其所必須受。」(The strong do what they can, the weak suffer what they must.),因此,臺灣恐不是「棋手」而是「菜單」,而如何不被「折斷」?美國前總統杜魯門的國務卿艾奇遜曾說「身為領導人最大的缺點就是讓自我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期望賴總統、賴主席,能放下對在野黨的殺伐鬥爭,放下成見與意識形態,以蒼生為念,團結國家,一致對外。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