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在討論錯的議題!不是『已經蓋好的核能要不要用』,而是『應該再蓋多少核電廠』!」來自瑞典的低碳力網站創辦人陸曉鷗對《梅花新聞網》表示,瑞典也曾反核,現在則是核電跟風電、光電加起來低碳電力已達94%;但即使如此瑞典政府仍然為了未來需求而一直在開發新的低碳電力,而不是達到一個好看的比例就停止前進。
瑞典從反核到擁抱核能
陸曉鷗說,瑞典1960年代幾乎百分之百是水力,1980年代曾經反核,像他自己就是在一個反核家庭長大,主要是當時沒有人在意氣候變遷。轉捩點大概是2010年左右,輿論環境變了,沒有那麼多人擔心核能,更多人擔心環保、氣候變遷,瑞典這方面一直走在前面,因此瑞典政府開始把過去的反核時程表,和「百分之百再生能源(風電、光電等)」目標,改成「百分之百低碳電力」,並且重新擁抱核能。
陸曉鷗說,從這裡可以學到:發電需求會一直成長。就算在某個時間點達到一個好看的低碳比例,像瑞典現在是94%低碳,但難道就停住,不需要增加新的低碳電力嗎?若真如此,那就無法面臨未來需求。因此2010年代那一波的政策大轉彎之後,瑞典政府開始蓋核電廠。他表示,像現在消耗的電量又比過去多好幾倍,最近10年瑞典也開發大量風電,包括水力、核能、風電,瑞典都是世界領先國家。
陸曉鷗說,AI時代,瑞典總計可能還會再漲2倍電力需求,也就是去掉已經穩定的低碳來源,過去核能可能也不夠了,因此瑞典政府也還計畫在蓋新的低碳電廠。
台灣低碳比例愈來愈差
回頭看台灣數據,陸曉鷗說,台灣1980年代起的低碳電力,大概從2012年起就停滯不前,甚至去年低碳電力還低於馬政府時期。台灣低碳電力是2013年最多,557億度,占比22%;去年才486億度,占比不到17%。且因為低碳電力總量變少、發電總量增加,所以低碳比例愈來愈差。若看單月,今年1月低碳總量是41億度,2013年同期是50億度,明顯退步。
陸曉鷗說,投資風電、光電並沒有錯,美國也有投資光電、風電,但是美國沒有廢核,所以總體低碳電力繼續增長。現在各種數據中心、AI中心要選擇投資地點,一定會選在有乾淨電力的地方,但台灣低碳電力最近幾年都退步,台灣必須警戒。
能源政策必須想到未來。陸曉鷗說,全球最近一百年電力統計,1924年到去年,全球發電量增加了驚人的180倍,未來會增長多少,沒有人知道,但台灣若希望繼續做為AI時代的領先者,一定要解決能源問題,而要解決能源問題,一定要考慮使用核能。
他表示,台灣現在討論的是要不要重啟核一、核二、核三,但其實就算都重啟,電力也不夠。「你們在討論錯的東西……你們在討論『已經蓋好的核能要不要用』?不是啊,當然要用,但你們應該要討論的是『要蓋多少新的核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