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川普(Donald Trump)首次公開表示,如果他重返白宮,將在「就任後24小時內結束烏克蘭戰爭」。到了同年9月中旬,他在一場電視辯論中進一步宣稱,自己會「在成為總統之前就讓戰爭結束」,語氣比先前更為誇張。數天後,川普在紐約會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這回說法相對保守。他表示:「如果我們當選,我認為很快就能解決這場衝突。」如今川普已就任超過兩個月,白宮也開始意識到,要終結這樣一場激烈且錯綜複雜的戰爭,恐怕沒那麼快。
在15日接受美媒節目《全力以赴》(Full Measure)中,川普坦承他當初宣稱能一天內結束戰爭,其實是「帶著一點諷刺的意味」,真正想表達的只是自己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川普團隊當初預期進展會更快,但如今進度嚴重落後,英國廣播公司BBC整理了背後有幾項原因:
1.川普過度信賴「一對一外交」
川普一直堅信,只要他與對方領袖坐下來談,世界上任何問題都能解決。他首次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通話是2月12日,通話長達一個半小時,他稱這是一次「極具建設性的對話」。兩人之後又在3月18日再次通話。
然而,很明顯,這些通話交涉並未達成川普期望的30天臨時停火協議。他唯一從普丁那裡爭取到的讓步,是俄方承諾不再攻擊烏克蘭的能源設施,但烏克蘭方面指控,俄方在通話後數小時內便被違反承諾。
2.普丁對達成協議毫無急迫感
普丁並未急於達成協議。他直到與川普通話整整一個月後,才在記者會上首次對外評論相關談判。
普丁明確表示,反對美方所提「先停火、再談解決方案」的兩階段策略,堅稱談判必須直指他所謂的「戰爭根源」,即北約(NATO)擴張與烏克蘭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本身對俄羅斯安全構成的威脅。他還列出一系列具體問題與談判前提條件,未經處理前不會簽下任何協議。
3.美方過度施壓基輔、戰略誤判
白宮起初將重心放在施壓烏克蘭政府,認為澤倫斯基是和平的絆腳石。西方外交官承認,烏克蘭當局起初未意識到川普上任已徹底改變國際情勢。進一步導致在橢圓形辦公室爆發激烈爭執,川普與副總統范斯(JD Vance)當面斥責澤倫斯基,這場衝突消耗大量時間、精力與政治資本。
同時也重創跨大西洋關係,使美歐之間產生摩擦,而這又是另一項需要時間修復的外交裂痕。而普丁則安坐一旁靜觀其變,靜待時機。
4.戰爭複雜程度遠超過想像
這場衝突本身的複雜程度,也使和平方案難以落實。烏方原先提議先在空中與海上實施臨時停火,認為這些區域較易監控。但在吉達(Jeddah)舉行的美烏會談中,美方要求停火範圍必須擴及東部綿延逾1200公里的地面戰線,使得停火的監控與驗證變得更加困難。普丁因此拒絕這項提案。
即便是較溫和的停止攻擊能源設施提議,也並非毫無爭議。23日預計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行的技術層級談判,將專門處理此議題,軍事與能源專家會列出所有可受保護的電廠名單(包括核電廠與其他設施),並討論應禁止使用哪些武器系統。
然而,如何界定「能源設施」與其他民用基礎建設之間的界線,也可能耗費不少時間。別忘了,烏俄雙方並未直接對話,而是各自與美方雙邊接觸,由美國穿梭協調,這將進一步拉長談判時間。
5.美方聚焦經濟利益 忽略戰爭本質
川普政府將重點放在與烏克蘭達成關鍵礦產資源開採協議,讓美國企業能進駐。有人認為這是美國對烏克蘭未來的投資,但也有人批評這是藉和平之名索取資源。
澤倫斯基一開始堅持,只有在美方提供安全保障、防止俄羅斯未來侵略的前提下,他才願意簽署協議。但白宮拒絕,認為美國礦業公司與人員的駐在本身就足以嚇阻俄方。
最終澤倫斯基讓步,表示即使沒有安全保障,也願簽下資源協議。但即便如此,美方仍未正式簽約,還希望進一步改善條款,甚至傳出可能要求納入對烏克蘭核電設施的使用權或所有權。
要結束戰爭,本就困難又耗時。若非川普不斷施壓,也不會走到這一步;但這段進程,遠不像他想像的那樣迅速或簡單。
2018年12月,當時還是總統候選人的澤倫斯基曾說,與普丁談判應該不難。他對烏克蘭記者戈爾東(Dmytro Gordon)表示:「你只要直接問他:『你想要什麼?條件是什麼?』我就會回答:『我們的立場是這樣。』然後雙方各退一步。」然而,從過去兩個月的進展來看,顯然沒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