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以強硬的關稅政策掀起全球貿易風暴。他在就職演說中宣佈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25%的全面關稅,對中國大陸追加10%關稅,試圖以此應對非法移民、毒品流入以及貿易不平衡的問題。這一舉措不僅衝擊北美經濟圈,也讓作為美國重要貿易夥伴的日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日本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尤其是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如何在這張對等關稅網中尋找生存之道,成為日本政府與企業亟需面對的挑戰。本文將從川普政策的背景、日本經濟的現況與因應策略,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三個面向,深入探討日本如何在這場關稅危機中突圍而出。
川普關稅政策的背景與潛在影響
川普的關稅政策並非無跡可尋,而是其「美國優先」理念的具體實踐。根據國際貿易投資研究所(ITI)的分析,川普在就職演說中,用30分鐘闡述「美國黃金時代」的願景,並將關稅視為保護國內產業與懲罰不公平貿易的核心工具。他明確指出,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25%的關稅,是為了遏制非法移民與毒品流入美國;而對中國大陸追加10%的關稅,則直指其在芬太尼(fentanyl)供應鏈中的角色。這些措施顯示,川普試圖通過貿易壁壘重塑美國的經濟霸權,並以此向全球貿易夥伴施壓。
對日本而言,雖然尚未直接被列入關稅名單,但其影響不容小覷。ITI數據顯示,2024年日本對美國出口總額約1,500億美元,占其總出口的20%以上,其中汽車、機械和電子產品是主要品項。川普過去曾多次批評日本在汽車貿易中享有「不公平優勢」,例如日本汽車進入美國市場時享受低關稅待遇,而美國汽車出口日本卻面臨較高壁壘。若川普將關稅矛頭轉向日本,日本經濟恐將面臨嚴重衝擊。此外,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也可能波及日本,因為日本依賴中國大陸供應原材料,一旦供應鏈成本上升,日本企業將首當其衝。
日本經濟的脆弱性與既有優勢並存
日本經濟的命脈在於出口,尤其是對美國市場的高度依賴。根據ITI的報告,2024年日本對美出口中,汽車產業占據核心地位。例如,豐田和本田在美國的年銷量超過300萬輛,占其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若美國對日本汽車徵收25%的關稅,這些企業的利潤將大幅縮水,進而影響日本國內的就業市場與經濟成長。此外,日本中小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若美國市場萎縮,這些企業的生存將面臨更大挑戰。
然而,日本並非毫無防備。2019年簽署的《日美貿易協定》為日本提供了一道保護傘。ITI指出,該協定確保日本工業品在特定領域獲得關稅減免,美國也承諾不對日本汽車加徵額外關稅。雖然川普在大選期間批評該協定「對美國不公平」,但截至2025年3月,其法律效力尚未被推翻,日本政府可能以此為談判基礎,爭取豁免或減輕關稅壓力。此外,日本近年推動市場多元化,2024年對東南亞和歐盟的出口分別成長15%和12%,顯示其經濟結構正在逐步調整。企業層面,豐田計畫2025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投資80億美元新建電池工廠,這種本地化生產策略也有助於規避關稅風險。
日本的因應策略:談判與轉型並進
面對川普的關稅威脅,日本首要策略是通過外交談判穩住局面。ITI分析認為,日本首相石破茂可能利用川普就職後的「蜜月期」,推動日美首腦會談。川普對個人關係的重視為談判提供了機會,若石破茂能在移民政策或國防合作上展現配合態度,或能換取關稅豁免。例如,日本可承諾擴大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LNG),2024年日本已從美國進口約600萬噸LNG,占總進口量的10%,進一步增加進口規模或成為談判的關鍵籌碼。此外,日本還可能強調其在印太地區遏制中國大陸影響力的角色,以符合川普的地緣政治目標。
與此同時,日本加速產業轉型以增強抗壓能力。汽車產業的電動化是重要方向。根據ITI的數據,日本政府計畫到2030年將電動車(EV)占新車銷售比例提升至40%,並投入1兆日圓補貼電池技術研發。這不僅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也迎合全球低碳趨勢。若美國對傳統燃油車加徵關稅,日本的電動車布局將成為競爭優勢。此外,日本深化區域合作以分散風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是其支柱,2024年日本通過RCEP對東南亞出口成長18%,顯示市場轉移的潛力。日產(Nissan)計畫2026年在泰國擴建工廠,年產能提升至20萬輛,這一舉措進一步凸顯日本的全球化布局。
未來展望:挑戰與機遇並存
短期內,日本需靈活應對川普政策的不確定性。ITI預測,若川普在2025年下半年對全球實施10%-20%的普遍關稅,日本經濟成長率可能從預估的1.5%下滑至0.8%。為此,日本政府計畫2025年撥款2,000億日圓支持中小企業轉型,減輕關稅衝擊。同時,日本企業需加快在美國的本地化生產,以降低關稅帶來的直接損失。然而,若關稅戰擴大,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可能推高日本進口成本,尤其是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原材料(2024年進口額約1,800億美元),這將加劇通膨壓力。
長期來看,日本面臨結構性挑戰。老齡化與勞動力短缺限制其轉型速度,ITI估計,到2030年日本勞動人口將減少500萬,這對製造業構成威脅。此外,中美貿易戰的升級可能進一步擾亂日本的供應鏈穩定。然而,危機中也蘊含機遇。日本若能成功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科技經濟,並深化與亞太地區的聯繫,或許能在關稅風暴中找到新定位。例如,半導體產業的復興是亮點,日本政府計畫到2030年將國內晶片產能提升50%,吸引台積電(TSMC)等企業投資,這不僅降低對外依賴,也為經濟注入新動能。
川普的對等關稅為日本帶來嚴峻考驗,但也成為其轉型的催化劑。從外交談判到產業升級,再到區域合作,日本正以多管齊下的策略尋求破局之道。短期內,經濟壓力在所難免,但長期前景取決於其適應能力與全球布局的成效。2025年的關稅風暴或許是危機,但對於準備充分的日本而言,也可能是重塑經濟格局的契機。在這場貿易博弈中,日本能否脫穎而出,值得持續關注。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