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今年以來,兩岸當局兩岸政策互動,更陷入結構性不良政策困境及治理危機,雙方在壓制及反制間惡化交流之量及質,朝向脫鉤斷裂發展趨勢,長期以往將深化雙方敵對。儘管本年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分提出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但賴清德政府則提出五大國安風險及十七項因應策略,認定大陸對台政策係基於政治統戰動機,及界定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
大陸對台政策採取軟硬兼施雙主軸策略,不僅加大反獨促統力度,在軍事威懾及外交壓制、經濟制裁;同時採取融合和統、融合漸統策略,加強兩岸融合發展,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這顯示大陸推動兩岸融合之柔性措施及反獨促統壓制措施,本身即會產生政策相互抵換效果。
值得關注是,上述大陸當局所提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首次出現在2月27日國台辦新聞記者會;同時也宣稱持續落實落細惠及兩岸民眾福祉的政策措施,不斷加強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供給。大陸藉由兩岸融合發展途徑,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並正積極創造福建,作為兩岸融合發展先試先行示範區,建立金廈及福馬同城化、一日生活圈,建構兩岸互動的緩衝區。
然此也可能構成雙面刃效應,雖或利於建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框架;然也可能因金廈福馬經濟社會融合,可能模糊化離島民眾對中華民國國家認同及造成國家安全遭受威脅之疑慮。台灣應加強金馬離島建設,拉近離島與台灣本島關係,勿造成離島又離心現象。
大陸當局已從中央到地方不斷祭出融合措施,無論是所謂惠台31條、26條及農林22條,並以福建省為先試先行示範區;各地方分別制定實施細則,加強兩岸民眾的相互理解與感情融合。大陸單方面及單邊行動主導兩岸關係發展,致兩岸融合發展至今仍是大陸獨奏的主旋律,當大陸在軍事政治外交極限壓制台灣,也會引來台灣採取反制措施因應,最終導致兩岸雙向融和變成單向融合,產生政策相互抵消效果。
無庸置疑,自蔡英文及賴清德總統主政後,堅持不延續馬英九主政下承認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重啟對話協商政治基礎,兩岸官方仍是維持已讀不回、不溝通、不接觸的交流策略,既無第一軌道官方對話,也無第二軌道海協、海基兩會協商,甚至委託第三方對話亦付之闕如。與此同時,大陸當局對台政策採取極限施壓,包括軍事威懾增加軍事演習頻率及規模、力度;外交空間壓縮及經濟制裁等等,甚至對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流採取緊縮政策。
無論是大陸對台灣農產品採取暫時停止輸陸,卻讓台灣轉向美日出口;或者陸生減少來台就學,致台灣轉向新南向國家招生,並限制台生及大學赴陸,與具統戰性質有關學校交流及合作;陸客團客赴台減少,轉向招攬東北亞及東南亞遊客。兩岸當局在壓制及反制政策互動下,不斷強化兩岸脫鉤斷裂趨勢定型化。大陸對台壓制,台灣尋求反制,更使台灣問題國際化。
例如,民進黨政府對兩岸高校間正常交流合作,及台灣學生正常升學讀書都要禁止赴陸,借防範統戰之名,行干擾阻撓兩岸教育交流之實。為保護青少年免於被統戰目的,全面禁止台灣各公私立大學與暨南大學、華僑大學等大陸高校交流合作,並禁止高中職校方鼓勵或配合代辦協助學生前往大陸就讀。
另就兩岸觀光交流而言,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宣稱應先通過觀光小兩會溝通,聲稱過去是觀光1.0時代業者抱怨只賺到疲勞和垃圾,須打造觀光2.0時代。陸委會視兩岸旅遊小兩會溝通作為先決條件,否定2008年以來兩岸旅遊交流合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大陸主張先交流後協商,台灣主張先協商後交流,如此是否恢復觀光小兩會溝通,已成為阻礙兩岸觀光交流擋箭牌及攻防戰。
民進黨政府加強對台灣民眾申請大陸身份證、居住證等各類證調查,可能懲罰公教人員聲請自己是中國人,及對鼓倡武統之陸配網紅驅離出境;其目的在於運用反滲透法產生寒蟬效應,以去除兩岸融合產生磁吸效應,降低兩岸人民往來和交流及合作。
民進黨政府因不接受「九二共識」,造成陸生來台就讀越來越少,降低大陸高校與台灣高校合作的意願與動力;也造成陸團客及自由行減少。兩岸學生及觀光交流淪為「單向交流」,現陸生、陸客來台灣的少,台生及台客去大陸的多,此降低兩岸融合的擴散效應及示範效果。
若是兩岸政府一再堅持各種「以我為主」的交流立場,不調整為「互為主體」,如此任何兩岸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宗教交流及合作,皆將蒙上統戰及對敵鬥爭陰影。兩岸當局應維持制度化協商及溝通交流,方有助於促進雙方認識及理解,俾助建立兩岸和平及穩定關係框架。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