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複雜的七岔路口設計與高車流量,台北市公館圓環長期被視為「交通迷宮」,自2018年起連續7年蟬聯全市肇事熱點TOP1。為徹底解決交通安全隱患,台北市長蔣萬安今(25日)在市政會議正式拍板,決定拆除公館圓環並填平其公車專用地下道,改平面正交路口;副市長李四川隨後也在臉書證實,表示此舉旨在提升用路人與行人安全,並透露工程將面臨高難度挑戰。
肇事熱點連7年奪冠 市府決議拆除
位於基隆路與羅斯福路交叉口的公館圓環,因上方設高架橋、下方有公車專用地下道,且由7個岔路口組成,尖峰時段車流量龐大,交通事故頻傳。根據交通部統計,自2018年至2024年,該路口累計發生443起事故,造成1人死亡、625人受傷,年年名列台北市肇事熱點榜首。市議會議員多次要求改善,但因施工難度高與交通影響大,計畫屢屢受阻。
蔣萬安在市政會議臨時動議中指出,公館圓環的設計不僅讓汽機車碰撞風險升高,行人穿越時也面臨極大危險,成為交通安全重大隱憂。他說,市府以「安全優先」為首要考量,經交通局、水利處等單位數月研議,認為拆除圓環、填平地下道並改為正交路口,是降低事故率的最有效方案。蔣萬安表示,儘管工程規模龐大且挑戰性高,甚至超越拆除和平新生天橋的難度,但市府決定依程序編列預算,推動後續規劃與執行。
工程挑戰重重 自來水幹管成關鍵
副市長李四川今在臉書詳細說明決策背景指出,公館圓環自107年(2018年)起連7年成為北市肇事熱點第一名路口,市府過去雖多次研擬改善方案,但因地下道上方有兩支大型自來水幹管穿越,施工難度極高,且施工期間恐嚴重影響基隆路與羅斯福路等交通幹道通勤秩序,因而屢次擱置。
李四川表示,此次市府邀集相關局處再評估,認為保留地下道方案不可行,通風井與抽水設施無法拆除,且地下管線限制進一步加劇困難,最終決定填平地下道,改設公車平面專用道,整體路口將重新整併設計。
李四川坦言,公館圓環的複雜結構與高車流量,讓任何改善工程都充滿挑戰。他強調,市府過去因擔心交通癱瘓裹足不前,但頻發事故讓「安全至上」成為共識,因此毅然推動拆除計畫,並提交市政會議獲蔣萬安同意。
蔣萬安也在臉書發文闡述決策考量說,公館圓環長期被詬病為「大型路障」,不僅用路人抱怨連連,數據也顯示其為事故高發區。市府與交通局、專業單位討論多時,雖曾考慮保留地下道,但最終評估認為改為正交路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他進一步提到,未來施工勢必對市民與通勤者造成不便,特別是羅斯福路與基隆路作為通勤動脈,影響範圍不小,但市府將盡力妥善規劃,盼以長遠的安全提升換取短期的陣痛。